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綜合
                        • 氣象
                        • 熱門
                        • 致敬醫護
                        • 最新雜誌
                        人籟論辨月刊 發行日期:2012-4-01 刊號:92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落地為根,易客成主

                        從藝術史回溯台灣鳳凰木身世
                        江婉綾

                        鳳凰木被視為台灣的象徵之一,不少文人畫家皆曾以它為題,一抒土地的情感與認同。但令人意外的是,鳳凰木並非根源於本地。本文即嘗試透過不同時代的畫家筆觸,回溯鳳凰木引入台灣以及轉換為土地記憶的歷程。

                        夏日花魁紅豔焚天
                        提起鳳凰木,很多人或許不陌生:樹冠寬闊似傘,莢果彎曲如刀鞘,每逢花期,怒放的紅火襯著沉沉綠蔭,在豔陽藍天之下尤顯耀眼。以如此奪目豔色展現嬌妍,彷彿是場霸氣的宣示──夏天的花魁非鳳凰花莫屬,從而為畢業季揭開序幕。
                        鳳凰木是台灣重要的行道樹種,中南部植栽的情形尤為普遍,台南市更將之視為城市象徵,以「鳳凰城」著稱。由於鳳凰木早年在台灣街頭巷腳隨處可見,平凡路樹卻能開出不凡燦景,詩人葉榮鐘便曾賦詩吟詠:「漫說石榴紅似火,鳳凰氣燄欲焚天。」中國自古即將石榴視為富貴吉祥的代表,常見於貴冑宅邸之中;石榴、鳳凰木都能開出鮮艷的紅花,但相對於嬌貴的石榴,鳳凰木的功能不僅止於觀賞,它能為人們抵擋炙熱陽光、營造獨特的城市景觀,其朱紅丹華似乎更勝石榴一籌,台灣人對鳳凰木的喜愛與驕傲,由此可見一斑。

                        官方美展帶動入畫
                        鳳凰木的樹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深得文人雅士喜愛,自台灣有現代美術活動起,畫家即不吝筆墨,屢為賦彩。1927年,台灣總督府舉辦「台灣美術展覽會」,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舉辦大型美術展覽。當時的發起人兼展覽評審──鄉原古統也親自提交作品《南薰綽約》參展:作品裱成日式三曲屏風形製,以台灣傳統的花鳥為題,各以黃色阿勃勒、白色夾竹桃、紅色鳳凰木等三色植物,搭配山娘、喜鵲與鴿子等三種本土鳥類,整體設色鮮艷,充滿華麗祥貴之氣。
                        相較於日治初期台灣畫家所習慣的文人水墨,鄉原古統使用的工筆花鳥技法格外引人注意,再加上他是展覽評審,作品具有示範作用,報章也會刊載評審的藝術見解。因此,鄉原古統等日籍藝術家所推廣的寫實技法、以本土素材入畫、力求表現南國風情等主張,快速在台灣畫家間流傳。
                        翻開日治時期的官方美展畫冊,和鳳凰木有關的作品尚包括:村澤節子的《盛夏》、張李德和的《鳳凰木》等。畫家延續日籍評審的主張,採取精細的寫生筆法,細心捕捉鳳凰木的羽狀複葉、花朵簇生於枝節的物種特徵。曾有人說過,早期的台灣美展畫冊彷彿是植物圖鑑,或許就藝評人而言這未必是好事,但就自然史與社會史的角度來看,這是時人積極踏查鄉土、觀察自然的成果,藝術作品因此埋藏許多日治時期的造林政策、園藝風尚、文化景觀等相關線索。

                        陳澄波寓意鄉土人情
                        由官方大型美術展覽掀起的風格轉向,令畫家不再以臨摹舊時圖譜為足,開始尋覓真正能代表台灣的圖像。畫家們化身博物學家,實地走訪鄉野,帶回觀察所見的寫生底稿;榕樹、苦柬一一比照松柏入畫,水牛、椰子樹可以織就牧歌美景,從未在圖譜、畫史出現的本土特有物種,自此登上藝術殿堂。這種在畫面鋪陳可供辨識的本土物種、突顯地域特質的繪畫風尚,學者往往以「地方色彩」(Local Color)概稱。
                        在「地方色彩」的概念下,鳳凰木不但是植物學的專有名詞,作為外來的熱帶物種,她緊緊融入亞熱帶的台灣鄉土,人們為她添上文化妝顏,南國美人從此成為彰顯本土精神的符碼,寫入生活記憶中。以陳澄波膾炙人口的油彩作品《嘉義公園》為例,畫家並未仔細描繪樹木的生態特徵,反將鳳凰木的枝葉抽象化,天空、樹冠的形色交互相融,化成一道巨大圓頂,沉鬱的蒼穹下卻是一派祥樂的禽鳥戲水、親子遊園景緻。在陳澄波營造的畫中世界裡,鳳凰木彷彿化身為家園的保護者,也是鄉情的依託。
                        隨著日治時期告終,日人喜歡的南國風情、東洋品味,不再是主流的藝術風格,然而,以自然景物寄寓情感的創作傳統仍被延續,甚至成為畫家訴諸文化認同取向的創作策略。以郭柏川、席德進兩人為例,這兩位藝術家都受過現代西式美術教育的洗禮,早年作品都帶有中國古典人文氣質,但是到了繪畫生涯後半期,兩人的作品相繼取材台灣本土、突出在地特色。

                        1 2 3
                        • 智慧高價,自由廉價?
                        • 小米歸鄉路迢迢
                        • 無尾溼地雁歌漸歇
                        • 日常顯影愛:《桃姐》
                        • 時代並不溫柔
                        • 智慧高價,自由廉價?
                        • 小米歸鄉路迢迢
                        • 落地為根,易客成主
                        • 無尾溼地雁歌漸歇
                        • 日常顯影愛:《桃姐》
                        雜誌夥伴
                         財經企管
                        • EMBA世界經理文摘
                        • smart智富月刊
                        • 先探投資週刊
                        • 大師輕鬆讀
                        • 今周刊
                        • 卓越雜誌
                        • 財訊
                        • 理財周刊
                        • 管理雜誌
                        • 財訊趨勢贏家
                        • 天下雜誌
                        • 商業周刊
                        • 遠見雜誌
                        • 財訊快報
                        • 經理人月刊
                        • 好房網House Fun
                         娛樂生活
                        • 儂儂雜誌
                        • career職場情報誌
                        • 美麗佳人
                        • 康健雜誌
                        • 常春樂活
                        • 整形達人
                        • 禪天下
                        • 環輿旅遊雜誌
                        • 獨家報導
                        • 育兒生活
                        • 媽咪寶貝
                        • 嬰兒與母親
                        • 愛女生
                        • WalkerLand窩客島
                        • Let's Music
                        • 滔客
                        • 微笑台灣款款行
                        • Koobii高校誌
                        • KKBOX音樂誌
                        • Class癮型誌
                        • OVERDOPE 台灣第一線上潮流雜誌
                        • 零傷害醫美誌
                        • Reach+ 上班族達陣誌
                        • ELLE
                        • Man’s Style男人味
                        • 24Drs.com
                         文藝時事
                        • 廣告雜誌
                        • 數位時代
                        • Cheers 快樂工作人
                        • PAR表演藝術
                        • 台灣光華
                        • 新台灣新聞周刊
                        • 科學人
                        • 講義雜誌
                        • 張老師月刊
                        • 全球中央
                        • 台北畫刊
                        • 人籟論辨月刊
                        • 基督教論壇報
                        • 方寸文創
                        • 時尚家居
                        • 時尚漫旅
                         聚焦中國
                        • 新周刊
                        • 環球雜誌
                        • 彼岸雜誌
                        • 南方周末
                        • 城市畫報
                        • 三聯生活周刊
                        • 南風窗
                        • 環球企業家
                        • 新世紀周刊
                        • 新民周刊
                        • 南方人物周刊
                         新聞類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