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少數總缺席?
談國會選制改然而,現行制度卻針對票數偏低的參選人施以「沒收保證金」的懲罰,只有到達一定票數以上才能拿回保證金。明顯是在嚇阻一般平民、弱勢者參選的意願,只有不擔心被沒收保證金的有錢人,絲毫不受影響,反而可以「任意參選」。事實上,即使在資本主義最貫徹的美國,都還是以政黨提名或公民連署為登記參選的門檻,而非靠出錢具保。
補助款讓大者恆大
保證金制度是對平民與小黨的階級門檻;而「政黨補助款」分配更是二度剝削與打壓──政府沒收小黨的保證金,卻提供大黨充裕的政黨補助款,兩者發展的立足點越來越不平等。
補助款的法律定位是貼補政黨的競選費用,理論上每獲得一張選票,就應當得到該票數的選票補助。這項補助在世界各國都是政黨最重要的運作資源──特別是不靠企業或大筆政治獻金生存的小黨。德國只要0.5%就可以分配政黨補助款,因此小黨可以越選越有資源。相反地,我國選罷法第43條卻連政黨補助款也設定高門檻,規定政黨得票率也要達5%以上,才能補貼每年每票50元。
在這次立委選舉過後,國民黨和民進黨未來四年,每年分別可獲得來自國庫的2億9千和2億2千多萬的補助。而獲得近23萬票的綠黨,原本理應得到每年1千1百多萬的補助款,卻因為未過門檻,一毛也拿不到。甚至,只能依賴小額捐款存活的綠黨,還因為未達政黨票2%的另一門檻,其捐款者連捐款抵稅收據都無法取得。
小黨參政需要公平制度
經過前述簡要說明,不難想見,小黨如綠黨者,是在多麼艱辛與不平等的遊戲規則之內,篳路藍縷、屢敗屢戰。如此困頓地從1996年迄今走了16年,終於隨著台灣草根社會運動和環境意識的提升,在這次的不分區獲得近23萬票,茁壯成為第五「小」黨。
綠黨的成長,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新政治社會願景之期待,但只有大刀闊斧的選舉制度改革、公平的資源分配,才可能讓這樣的種子開花結果,讓台灣政治超越二分邏輯,實踐真正的多元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