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不出貧困泥淖
台灣青年的焦慮與未來最後,大部分經濟弱勢者往往只能借學貸讀私校,但台灣的學貸還款制度並未依照貸款人的收入多寡來計算(量能還款),讓許多人常陷入信用不良的深淵;而且這些弱勢家庭出身的子弟們,畢業後常只能得到相對低薪資的工作,造成社會階級停止流動,光靠個人努力難以突破結構困境的「貧窮世襲」現象。
養不起上一代:國債無底洞
台灣財政困窘,租稅負擔率僅占GDP的12%,為全球數一數二低的國家,但政府仍舊死守不義稅制,欺騙人民降稅能擴大稅收,其實降的稅多半是有錢人的稅,反而讓財政急速惡化。富人財團用錢滾錢、炒股免課所得稅,炒房、養地也因為不是實價徵稅而成本低廉,讓熱錢流竄房價飆升,貧富差距拉大。不義的稅制造就不義的社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況正悄悄地在你我周遭上演。
據審計部推估,台灣的國債和隱藏性債務已累計高達19兆,占GDP比例竟高達130%,只比日本和希臘低,甚至高過了其他身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即便台灣都是內債而非外債,但政府舉債失控,財政紀律蕩然無存,尤其台灣快速少子化及老年化,再過15年就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青壯年對老年的撫養比從現在的7:1大幅下竄到1.5:1。勞保、健保、退休金、老人年金給付等深不見底的黑洞,將成為年輕人及後代永世不得翻身的負擔。年輕一代未來的稅收將只夠還債,根本談不上建設。寅吃卯糧的結果,台灣更可能從此陷入日本一般失落的10年、20年、30年。未來,已經成為無比的重擔,「養不起上一代」更成為必然的結果。
(文未完)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1年第88期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