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節能浪潮能長久麼
如果要實現未來的既定節能目標,還需要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共同努力
2008年8月8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大日子,而我那時正坐在一個有50多年歷史的房間裡寫這篇專欄。雖然屋內的溫度並不比室外的32攝氏度低多少,我還是遵循中國國務院最近發出的倡議——關掉空調、節約能源,只開著一個小電扇解暑。儘管北京全力確保奧運用電,但“電荒”現象正在中國擴散。
為了迎接奧運,北京採取了交通限行措施、關閉了其周圍許多工廠、栽種了大量的花草樹木,並且停止了市內全部建築工程。通過這些環境保護措施以及其為舉辦奧運所做的規劃和建築工程,中國又一次證明她能夠成功地舉辦大型項目和活動。中國的能源部門也同樣採取了行動,包括西氣東輸工程的建設、電網的大幅擴建、當前的“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和關閉小型煤礦的行動。
不過最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批評了一些地方政府執意違反中央政府能源政策的做法。這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削減對高能耗產業的投資,反而還鼓勵其發展,並且沒有對新開建項目實施節能標準。事實也確實如此——目前只有53%的在建項目遵守了初始項目計劃中的節能標準。因此,中央政府正計劃出台一項新法規,使其有權叫停那些不符合相應能源和環保標準的項目。
國家發改委於7月30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2007年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了3.66%,相比2006年同比下降的1.33%有所進步。這樣一來,如果要實現在2006-2010年間單位GDP能耗減少20%的總目標,那麼2008-2010年間平均每年的單位GDP能耗都必須至少下降4.5%。2007年,中國政府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給每個省(市、自治區)都制定了節能任務,節能目標從2.0%到5.6%不等。北京、天津、湖南、上海、重慶、四川和吉林等省市都大幅超額完成了節能任務,而河北、山西、貴州、寧夏、海南、新疆和內蒙古等9個省(自治區)沒有完成當年節能指標。
國務院7月召開了兩次與節能相關的會議,會議商議了許多新的措施,包括實施新的財政和金融鼓勵政策,改進電器設備的標識以及制訂針對公共建築和居民樓的節能及環保措施等。但這些討論似乎都沒有論及在我看來是制約中國能源政策有效性和持續性的四個主要因素。
第一個制約因素是有關部門始終不願使用強大的經濟及財政工具來支持其相關行政措施。由於能源價格被嚴格控制,能源使用者的節能行為幾乎得不到任何經濟上的鼓勵措施。那些想要投資新設備或新生產過程的廠商較難獲得資金,並且也無法得到相應的稅費優惠政策。行政手段也許在目標企業或機構數量較少的時候有效,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使用這種手段已不再見效,除非配合使用適合的經濟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