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at不能承受之輕
一家成立僅四年就被估值千億的創業公司,如何為自己對商業模式的極端追逐埋單
文 本刊記者 羅燕
從ITAT創始人歐通國位於深圳安聯大廈33層的辦公室向外看去,大半個城市便收於眼底。對於這個18歲時把家裡的一口豬賣掉開始創業的人,眼下的一切似乎已經頗可自傲:據胡潤百富榜統計,2007年結束時,歐的個人資產達到100億元人民幣。
對於此種外界估算,歐通國顯得相當不耐煩:「我也不知道怎麼算出來的,我沒有接受過他們採訪,又沒有上市,戴個高帽給我,你說我苦不苦?」
這並不值得驚訝。歐通國和ITAT的上市,幾乎是過去兩年裡國內投資圈談及最多的一對關鍵詞。一位投行業重量級人物對本刊披露了這樣一個數字:不久前,籌備上市的ITAT對自己的估值為1600億港元,這讓公司大股東歐通國很可能成為中國首富(無論歐本人還是業界均拒絕披露他在公司的股份情況)。而一位風投業人士對本刊稱,參與了ITAT兩輪投資的藍山中國資本合夥人唐越在2007年時曾極度樂觀的宣稱:ITAT可能幫自己賺到10億美元。
必須指出,歐通國和ITAT所可能獲得的一切,是在四年時間裡高速積累得到的:2004年9月16日,其第一家會員店在深圳開業。之後的一切似乎只能用「爆炸式增長」形容:至今它已在全國300餘個城市撒播了近800家店;與此相匹配的,據ITAT稱,2007年其淨利潤為10.4億元——這大約相當於李寧和安踏這兩家國內運動品牌零售公司的利潤之和,甚至遠高於2006年ITAT 7.78億元的銷售收入。
但奇跡般的創富時刻並未如期來到。與此相反,今年3月ITAT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聆訊並未通過。這甚至讓歐通國做出了一個罕見的決定:炒掉上市保薦人高盛。
「這個你們不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聆訊都要兩三次。」2008年8月21日接受《環球企業家》專訪時,個子不高、口音濃重的歐通國說:「第一次一般都有兩百個問題,我們才150個問題,第二次才60多個問題,第三次才30個問題,越來越少就符合上市標準了。」
隨後,歐堅稱,是上市保薦人的工作失誤導致ITAT的第一次聆訊未過:「高盛材料不交給聯交所,也不知道為什麼不交。後來打電話到香港律師行去,律師說打電話找不到高盛。作為保薦人,打電話找不到?等了三個小時沒有反應。我就火了,第二天就把高盛炒掉了。」
即使忽略歐通國前後對於「聆訊不過」的解釋差異,歐通國所謂「任何一家上市公司聆訊都要兩三次」的說法顯然有偷換概念之虞:按照香港聯交所的基本工作程序,提交A1上市申請的公司,會首先收到負責聆訊的日常工作小組根據上市申請提出的問題,一般由3、4輪書面提問和2、3輪口頭提問構成。直到問題都被解答,再由工作小組向聆訊委員會匯報。讓ITAT聆訊被否的正是後者—— 一位就職於高盛以外的投資銀行人士對本刊稱,2007年以來,在香港聯交所的聆訊環節被否定的中國公司只有ITAT和四川恆鼎實業等2、3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