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調和脾胃肝失調
胃食道逆流作怪
情志鬱悶失調、暴飲暴食,或體質上脾胃功能虛弱低下,都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由中醫角度,調和脾胃肝失調,能有效改善「火燒心」或是「胸悶」之苦。
隨著民眾飲食日益西化,忙碌的生活型態,胃食道逆流可算文明病的一種,往往成為經常熬夜、便秘、精緻飲食及壓力過大等造成的後遺症。
根據臨床調查發現,從健康檢查、內視鏡檢查與問診的結果,現在每100人中約有25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林恭儀指出,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位於賁門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無法緊閉,酸性的胃液逆流至食道內,造成食道黏膜的傷害,最典型的症狀是胸口(即賁門位置)灼熱感,亦有人稱「火燒心」,當躺下或彎身時,症狀會加劇。此外,其他症狀還包括口內酸或苦感、胸痛、胸悶、打嗝、嘔胃酸、夜間喘咳、經常清喉嚨、聲音嘶啞等。
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狀,還會造成吞嚥困難、食慾降低,全身虛弱,體重下降。研究報告指出,這群人的生活品質,比胃潰瘍、心肌梗塞、心衰竭的患者更差。長期或嚴重的食道發炎,可能引發食道癌。過去研究發現,因胃食道逆流而染患食道癌的機率,較正常人多廿倍以上。
主因為脾胃肝失調
古代中醫學家們也觀察到這樣的症狀與疾病,但是因為疾病觀察分類的角度不同,這類的問題散見於「胸痺、痞滿、嘔吐、呃逆、反酸(吞酸)、咳嗽、哮喘、嘈雜、梅核氣」等古代疾病病名中。
林恭儀指出,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相關的諸多症狀,通常認為基本病機是「胃氣挾熱上逆、脾胃升降失調或胃中濁氣上逆」。造成這種病機的原因,包括飲食酒食所傷,情志鬱悶失調,或體質上脾胃功能虛弱低下等。
食道屬於胃的消化系統,胃腸本身具有消化、轉運與水分潤澤的功能,在正常的情況下,胃中的食物會經由胃的調降功能,進入小腸進一步消化,但是若失去正常調節功能,胃氣不能外通下達,胃中的內容物自然積而逆流。
中醫謂食道逆流的辯證,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一、肝胃不和、肝鬱化熱
因情志不遂至胃脹滿,臨床上以燒心、反酸、胸骨後疼痛為主症,甚至胃脹滿不舒服,進食後胸骨後疼痛加重。主要治法:則以疏肝和胃降逆以及疏肝瀉熱和胃為主。
二、脾虛氣滯、胃陰不足
臨床上多胸骨後脹痛、隱痛、燒灼感。進食時胸膈噎塞感,疲乏無力,食慾不振為主症。治法:健脾益氣降逆。
三、脾虛胃熱、氣滯血瘀
臨床上胸骨後或心窩部刺痛,口乾咽燥,疲態乏力、吞咽食物梗阻,會有吞嚥困難,當情志舒暢時可減輕。治法:理氣化痰暢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