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田的遲鈍和美國的「陰謀」
訪日本問題專家馮昭奎、周牧之、劉江永不僅是模式問題
《環球》:豐田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 中國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豐田的經營戰略過去曾經是一個被各國稱道和模仿的有效模式,但它發揮作用的範圍僅局限於日本國內,在推廣到全球之時,未免捉襟見肘。比如,豐田的廠房裡從來不堆放零件,生產效率極高,它依賴的是國內發達的物流和供應線,可以節約成本和提高生產率,但是如果把廠子設在其他國家,這套管理模式就很難行之有效。而國外的勞動者素質也是參差不齊,很多條件達不到。現在看來,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質量可以得到保證,但是全球看來不見得如此,豐田自己也無法控制。
實際上,豐田對國際產業分工掌握不好,適應不良。特別是汽車與電腦家電等模塊式生產的產品有很大區別,後者完全可以將自己的生產分成幾部分,讓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來生產模塊,最後進行組裝,產品質量也不會有大的區別。然而汽車擁有幾千個零件,需要磨合的很好,才能走下流水線進入消費領域,配合的稍微不好就會出問題。日本目前暴露的很多產品質量問題,多數都出在磨合型產品領域裡。
周牧之(東京經濟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召回事件發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源於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產品質量的問題。豐田是一個以質量好而譽滿全球的公司,但在最近卻頻頻出現質量問題。該公司是在50公里半徑內基本上可以網羅配套零部件的模式下發展起來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得不因循大趨勢,實行全球配套生產,這就必須面對全球供應鏈前提下品質管理的新課題。豐田一再強調引發召回事件的問題零部件不是自己生產的,其實這正是問題的核心,豐田首先要認識到需要對所採用的所有零部件的質量負責。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全球供應鏈品質管理問題,這種管理模式遠遠不同於過去的豐田模式。
另一個問題是豐田的應對太慢,而且顯得不夠誠實。豐田汽車質量問題在美國已經釀成多次事故,並且造成人員傷亡。但是其應對卻遲鈍得令人難以置信。雖然幾乎所有的汽車公司都有過召回經歷,如此大規模的召回還屬罕見,然而豐田卻沒有給予用戶進行充分的解釋。總裁豐田章男直到今年2月份才在日本召開記者招待會,這距離其汽車質量問題在美國表面化、尖銳化已逾半年之久。汽車質量問題直接關係到生命安全,生產廠商有義務對如此大規模的召回做充分的說明。更嚴重的是,豐田的言詞話語間似乎還要把品質責任推向美國的零部件供應商,更有一些日本媒體甚至把這一事件說成是美國對日本企業的攻擊,是美國政府的陰謀。躲閃和推卸甚至無賴,不僅沒有取得消費者的理解,將問題掐滅在星星之火之際,反而惡化了事態,甚至可能引發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