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人少不足懼 腦袋不變才可怕
有文憑沒能力 這種教育你要嗎?
在未來高齡化社會中,將出現以銀髮族為主體的發展趨勢。中央社張皓安
人老人少不足懼 腦袋不變才可怕
有文憑沒能力 這種教育你要嗎?
文 陳慧真
「人口結構的改變是一場寧靜革命,它無聲無息,卻改變社會基本結構、影響各層面」,談到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承恕表示,高齡與少子化幾乎決定未來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的基本架構,以經濟來說,產業精緻化將是唯一的道路。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教授莊淇銘認為,可預見未來以銀髮族為主體的發展趨勢,以及終身工作時代的到來。
應嚴肅面對高齡少子化問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2008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4%,台灣社會高齡化勢不可擋。高承恕表示,每一個世代,人們都會變老,但現今還伴隨了少子化的問題。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組成就是人,不同於政治可以政黨輪替、經濟有起伏循環,人口結構不但關鍵還具有不可逆轉性,「即使現在大家開始努力增產報國,生的孩子也要過20年才會長大」。
他指出,社會高齡化是非常基本且嚴肅的課題,但政府乃至業界,對此問題的認識和危機感都還不夠深刻,事實上,各個領域都應該以更嚴肅的態度來面對。
高承恕以教育部將專科改制、增設國立大學為例,只擴充大學的數量卻未提升品質,「這就錯了,根本無視人口結構問題」,在少子化、招生不足的衝擊下,「公司倒了就算了,但大學倒了,對社會的心理衝擊很嚴重,消息傳到國外,又將是什麼樣的形象?」
高承恕強調,各行各業都要積極面對社會高齡化問題;很多以前可能做的事情,現在不可能做了,如勞力密集的產業已不可行,必須思考如何以較少資源的投入但可換得較大產出的機會。
高承恕認為,許多歐洲小國比台灣還早面對高齡與少子化問題,但如瑞士和荷蘭仍可保有優質的總體環境,台灣應該思考如何讓生態環保等各領域走向精緻化,在各領域創造優質條件,自然會吸引優質的國外資源投資,進而創造優質環境。
他說,人口結構的改變已經在發生,對社會雖是挑戰,但「事在人為」,政府不能再鴕鳥心態,不但要趕快抬起埋在沙堆裡的頭,還要換個思維,一定要擺脫舊思維來面對。
終身工作時代的到來
「經建會指出2108年,台灣人口數只剩下800萬」,莊淇銘說,現在的交通運輸系統是2,300萬人口需求的規模,未來人口減至800萬人,不少客運公司會倒閉,有鑒於此,公共建設方面,從現在起也要站在人口角度思考,不要老是擴大內需,要把錢真正用於提升國家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