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館體檢
國際篇「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
——從德語區與英國劇場的經營策略找尋劇院的公共面貌
他山之石,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對應與思考刺激?曾造訪歐洲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的導演許哲彬,透過本文介紹歐洲德語區與英國劇院的公共性面貌,在創作、活動企畫上,如何與社會緊密互動……
文字.攝影|許哲彬 (劇場導演)
疫情尚未發生的2019下半年,我得到國藝會海外藝遊計畫的資助,前往歐洲與英國考察劇院經營與劇場生態。接近旅程終點之際,我在蘇黎世和曾來台演出《夜半鼓聲》的德國導演克里斯多夫.魯賓(Christopher Rüping)碰面;剛離開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正準備加入蘇黎世劇院(Schauspielhaus Zürich)新團隊的魯賓在排練空檔和我沿著河畔蹓狗,一邊回答我丟出的種種圍繞著「劇院」的問題。
(蘇黎世劇院外觀)
「那,台灣的國家劇院的『Representation』是什麼?」魯賓突然回拋了一個問題過來。
我卡住。想著這個詞究竟該怎麼翻成中文來理解詮釋的同時,近兩個月來走訪的劇院與訪談對象們所分享的內容毫無防備地衝上腦袋、堵住正準備吐出答案的嘴⋯⋯
德語區劇場:提供人民思考與討論的場域
台灣的劇場創作者與觀眾,對於德語區劇場(德國、奧地利、瑞士)的印象通常是其激進的表現形式與議題內容,或是既大膽又昂貴地令人瞠目結舌的舞台美學。表面上,這令人生羨的創作條件看似因為德語區劇院大約有百分之80左右的預算來自政府支持,創作者與劇院才得以專注於藝術核心而非票房壓力;然而,追根究柢起來,德語國家如何看待「劇院」於社會中的存在,才是關鍵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