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
成立逾33年的國家兩廳院,過去是唯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眾人仰望、也有諸多包袱。而今,台灣正式進入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在壓力稍稍舒緩的同時,競爭與危機感也悄然降臨: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續保鮮?在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想塑造出什麼樣個性的場館面貌?
文字 吳垠慧
圖像設計 詹雨樹
照片提供 國家兩廳院
(場館小檔案)製表|蔡淳任
※資料來源:2019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年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110年度預算案、國家兩廳院官方網站
成立逾33年的國家兩廳院,過去是唯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眾人仰望、也有諸多包袱。而今,台灣正式進入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在壓力稍稍舒緩的同時,競爭與危機感也悄然降臨: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續保鮮?在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想塑造出什麼樣個性的場館面貌?
最大的目標是為了培養「未來公民」
藝術總監劉怡汝提出兩廳院三階段目標:首先是現刻進行的「人人共融」,每個人都能自由自在進入場館,為第二階段「多元思辨」鋪陳。劇場應創造一個場域,提供多元思辨的空間和管道,人們有在此表達不同思維的權力,因為劇場存在最大的目標是為了培養「未來公民」。
三階段的發展核心,我們或可這樣分析:「人人共融」針對民眾,「多元思辨」透過節目傳遞場館觀點,「未來公民」指的是劇場的社會實踐。民眾、節目和社會實踐,除了回應劇場的古典定義「觀看之所」之外,作為當代展演場館,兩廳院目標是與大眾建立更深刻的連結,與社會脈動相呼應。於此,從新官網上線、售票系統砍掉重練、共融計畫的推動、與國內外場館串連交流等,都是兩廳院希望將觸角擴展到更寬廣的層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