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來自庫德斯坦 許善德從中東看台灣
即使同樣位在亞洲,談起庫德族,常不脫戰爭、難民、恐怖攻擊、種族清洗種種刻板印象;從伊拉克庫德族自治區來的台灣女婿許善德,書寫下了來自家鄉的第一手資料,翻轉偏見之餘,也讓人不住驚嘆,原來台、庫之間,竟是如此相似。
▲庫德族女婿許善德。(林格立攝)
春節將近的迪化街,人潮比平日熱絡,深眉捲髮的許善德(Zanst Othman)在人群中鶴立雞群,獨行在人潮中的他,神色自若,畢竟這11年來,他居住在台灣的時間,遠比他的故鄉──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斯坦自治區還要來得長。
網海牽線,千里姻緣
即便是交通發達的現在,台灣與庫德自治區的距離,依舊相距甚遙。除了少不了一波三折的轉機,加上伊拉克當地並沒有台灣辦事處,台灣也沒有針對伊拉克發放觀光簽證,倘若想來台,非得透過求學、參與會議、政府邀請、探親等特殊理由,才可能申請得到簽證。而能讓許善德克服千山萬水的距離,強力爭取機會來台,除了「愛」這樣強有力的理由,別無其他。
十多年前,生活在庫德自治區第二大城蘇萊曼尼亞(Sulaymaniyah)的他,單純地想學習英語,嘗試在網路上與陌生人對談,因此結識了未來的妻子許家華。
這一場被許家華稱作是「驚動各界」的網路戀情,先是讓她先遠渡重洋,從美國嘗試到庫德自治區親自緣會一面,更讓沒有護照、從來不曾出國的許善德來到台灣。十多年來的時光,他落地生根,歷經結婚、生子、學中文,還取得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碩士學位,也從一名異邦人正式成為台灣人。
坐在石油桶上的游牧民族
猶記得2015年,一幀令人心痛的影像陸續登上各家國際媒體的頭條:一名敘利亞籍的庫德族小男孩Alan Kurdi,衣著整齊,孤伶伶地倒臥在海灘上,小小身體任憑海水來去沖刷。這幅影像為庫德族爭取到了許多關注,卻也讓許多負面的刻板印象緊緊與庫德族綁在一塊。
來到台灣多年的許善德早已見怪不怪,他時常碰到台灣人認為,他終於脫離充滿煙硝、戰亂的貧苦之地來到了台灣;更難以想像,他所居住的故鄉,其實是被譽為「伊拉克的巴黎」的美麗山城,那裡不僅沒有沙漠、駱駝,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百花爛漫,冬季飄雪。
「受制於新聞講求快速輕薄的局限,難以將庫德族與這些國家的利害關係做清楚的梳理,也因此造成多數人對庫德族的認知籠統,簡化成是被兩伊、土耳其等國家壓迫排擠的族群,甚至是麻煩製造者的錯誤認知。這點實在可惜。」許善德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