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首季營益率找口袋名單

美股本益比偏高、華為新禁令衝擊供應鏈、台股面臨變數不少,從第一季財報中嚴選營益率較去年同期更優的個股,作為拉回布局的參考。
三周過去了,不論美股還是台股皆不脫離先前的研判,就是橫向區間整理。先來談談美股反彈至此為何攻擊力道變得遲鈍?舉具有代表性的S&P500指數為例,以標普對未來十二個月的整體成分股之獲利預估為基準,五月十八日S&P500指數的本益比已來到約22.5倍左右,22.5倍是什麼概念呢?若以歷史均值來比較,目前五年均值為16.7,十年均值為15.1,十五年均值為14.6,二十年均值為15.4。現階段不論用哪一個數據比較,都有偏高的嫌疑,指數承受均值回歸的壓力頗大。
均值回歸的反彈力道 現階段反成上攻障礙
再觀察過去二十年的峰值,出現在2000年九月上旬的23.4,且本月為2002年四月以來,本益比首次突破20倍,比金融海嘯後,聯準會實施QE過程時還高,這壓力能說不大嗎?由於目前FED正在實施無限量QE,公債殖利率都貼在地板上,有息資產彌足珍貴,也許S&P500指數的本益比有機會改寫紀錄,但也需要一些時間讓市場適應與認同吧!
事實上今年以來最好賺的那個波段,早已結束了,具超額利潤的切入點是在三月下旬;3月23日,由於S&P500指數觸及2016年以來的最低點2237,本益比(市盈率)最低約13.1倍,市場均值回歸的力道強大,於是展開波段反彈,彈幅約33%,另一方面,標普對未來12個月的獲利預估值下修了16.2%,使本益比快速上揚。
若由歷史均值來看,投資人若輕易追價,現階段所需承受的風險確實偏高,尤其是未來失業人口復職的速度有多快,仍是個未知數。
零售銷售十分低迷 景氣修復仍需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