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房裡的經濟學 林向愷從生活談全球
走出中國框架 開展國際市場布局
當年是否簽定服貿協議所引起的爭議在於,這不只會讓兩岸間的商品流動,更開放人口的流動,造成台灣許多產業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雖然服貿協議最終沒有簽定,但從此次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來看,年初當台灣祭出對中國的入境禁令後,對於中國市場已產生依賴的許多台灣產業,如:觀光旅遊、餐飲等產業首當其衝,生意一落千丈,紛紛面臨倒閉危機。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保羅克魯曼曾說:「市場規模小的國家,一定要設法擺脫對經濟規模大的國家依賴」。面對中國在國際場合的阻擾,林向愷表示,台灣要靠轉型突破中國的限制,並且要做自己會做的,「我認為台灣要轉型很簡單,可以做進口替代、周邊產業」。
首先,以農業為例,目前台灣農業廢耕地達三十一萬公頃,如果可以重新規劃,投入糧食、畜牧產業的經營,透過自我生產替代部分進口,同時也可以提供工作機會,甚至可以發展觀光農場等產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部分國家的斷糧危機,如果能善用台灣現有資源,也能鞏固農業糧食安全。
第二,台灣有很好的環境與條件可以去發展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發電,即便未來進口的能源減少,能源也能自主供給。更重要的是,這些產業創造就業機會的潛能是非常可觀的。
第三,周邊產業,如台積電生產過程中有許多設備,但是,大部分機器設備以進口為主,「台灣有沒有機會做機器設備的進口替代?」從周邊產業與進口替代商品做起,台灣市場其實有許多發展空間,尤其可以在國內創造可觀的工作機會。
反觀ECFA鼓勵台商至中國設廠,對一般民眾在國內的工作機會並沒有太多的幫助,林向愷進一步分析說明,「根據統計,台灣經常性到中國做生意的往來人口大概有一、二百萬人,但台灣本地有兩千萬人是不移動的,這些人才是政府首要照顧的目標」,有了工作機會,民眾的生活水平才會提升,整體經濟才有進步的空間。
除了台灣內部產業的轉型外,積極參與區域性的經濟整合也非常重要。林向愷提到,許多人對於已經有WTO,為什麼各國還要不斷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感到疑惑。FTA存在原因為,WTO畢竟是聯合國組織,其成員國體制眾多,有極權、有民主,對於貿易推動有許多困難。相較之下,FTA成員,其制度較為相近,在經貿體制、政治體制、環保規範等有較為相似的價值觀,在相似的背景與觀點下,才有公平貿易、公平競爭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