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房裡的經濟學 林向愷從生活談全球

你是否想過退休後,會去環遊世界,還是同陶淵明一般隱居山林過著隱士生活?作為當年反對台灣與中國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經濟學者之一的林向愷,結束悠遊卡公司董事長一職後,選擇與家人搬遷至宜蘭,過著閒雲野鶴的退休生活。然而,ECFA簽署即將屆滿十年,未來是否會被中國單方面終止,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這讓我們忍不住打擾林教授的閒淡,聽聽他對當前台灣局勢的利弊分析。
ECFA十年 是福還是禍?
過去十年,ECFA帶來的爭議從未平息。簽訂之初,因為持反對意見飽受批評的林向愷認為ECFA將使台灣經濟邊陲化,勢必造成產業出走。再加上後來極具爭議性,沒有簽定的服貿協議,資金、技術與人力都會陸續外流,在經貿上與中國越密切,對台灣的不利影響可能越大。
回顧ECFA近幾年帶給台灣的產業衝擊,明顯造成大量產業外移、資金流失、高階人才出走、國內工作機會減少等現象。林向愷表示,簽訂ECFA,大家最期待兩岸市場開放後,國內生產毛額(GDP)可以有大幅提升,「但很明顯地,這幾年台灣GDP成長率一直是二點多,不超過三,就這樣起起伏伏,並沒有起初預設的高」,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的結果,ECFA對台灣實質GDP影響,可能至多增加0.176%。
如果中國於今年終止ECFA,對台灣的影響有多少?台灣的經貿發展,是否可以脫離中國市場?林向愷強調,目前ECFA如果終止,對台灣的影響必須透過政府提出的績效報告評估,如果實際上該協議對台灣經濟成長的效益並沒有發揮出原先期待的效果,無論中國是否會單方面終止,台灣政府應該要進一步去討論其存續的必要性。
再者,台灣應該要思考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維持必要的自主性,「畢竟,台灣是民主社會,公部門的任何決策還會進行公聽會或遊說」,但中共近幾年對中國資本管制越來越嚴格,人力、土地成本也不斷增加,兩岸政治體制的差異,對於台商而言,投資環境也沒有過去這麼明朗。
回顧2019年中美 貿易戰帶來幾波台商回流,恰好反映近幾年,台灣經濟市場過度依賴中國,可能造成的產業斷鏈以及市場緊縮危機。根據近幾次採訪的內容中,許多經濟學者重複提到,當今國際經濟趨勢已進入「全球產業鏈」,各個經濟體依照其資源與產業專長,進行產業分工。其中,以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業來說,專精於晶圓代工或設計,大部分原料可能來自日、韓,製造與生產人力卻在中國,不再是單一國家一條龍產業。因此,過度依賴同一市場,面對貿易戰或經濟恐慌時期,容易失去市場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