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之戰!台灣產業轉型契機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歐美各國確診人數不斷上升。疫情失控,全球經濟也在懸崖邊緣搖搖欲墜,美股道瓊指數三月十六日暴跌二九九七點,創下一九八七年「黑色星期一」後,單日最大跌幅。台灣部分產業於去年一連串的貿易戰衝擊與兩岸政治局勢影響,台商回流、各國轉單效應,在這一波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是福不是禍,反而看見轉型契機,全民「戰疫」同時,也應該為疫情過後的經濟重整進行鋪陳。
防疫時刻 GDP有「疫」外?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於二月底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對整體經濟影響尚未明朗,但是,台灣整體經濟從去年台商回流後,整體投資率提升至七.五八%,今年估計尚有四.五八%的成長空間,全年GDP預測還是有期待空間。
二月初,全年GDP預測從二.七二%調降至二.三七%,三月十七日,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接受訪問時表示,與二○○三年爆發SARS疫情相比,國內目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上較為穩定,整體民間消費所受影響可望低於SARS時期,因此GDP預測仍可維持二.三七%。
國內整體經濟前景似乎仍有一線曙光,然而,新冠肺炎爆發,重創中國經濟,對台灣中小企業影響不容小覷,王健全指出,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中國內需市場減縮,台灣出口相對會降低,「根據統計,中國GDP下降一個百分點,台灣就會連帶下降○.二九%」,箇中原因在於,許多產業,如汽車、鋼鐵、石化或金屬等,主要以中國為市場,無法跟風回流台灣,若中國內需市場崩潰,這些產業無力可回天。
第二,「斷鏈」危機。全球產業已然形成全球供應鏈,疫情導致部分原料、零件受中國停工或港口、碼頭無人接貨影響,可能導致物件無法如期產出。以武漢為例,是許多汽車零組件、ICT、面板、光學元件或醫療產品製造基地,若中國製造廠遲未復工,相關產業的運作將被迫中斷,即使從他國尋找替代原料,也將面臨成本提升的問題。
第三,打擊消費信心。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國間不斷升溫,現階段不只中國人不能來台旅遊,國人不敢出國旅行,他國外籍人士也無法入台,嚴重衝擊旅遊業、運輸業、觀光服務業等,近期陸續有許多旅行業者不堪虧損,紛紛倒閉。全球疫情若無法減緩,旅遊與服務業可能短期無法復甦。
實際上,台灣GDP還有維持空間,必須仰賴台商持續回流,以及全球市場可能發生的轉單效應。但內部政策配套仍須針對中小企業進行補救,近期已知行政院已公布紓困案與振興券發放,「一方面針對斷鏈產業紓困、融資,二方面也考量到鼓勵消費的部分」,王健全認為,現階段政府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針對內需市場去做紓困,對外爭取轉單與台商回流,至少可以讓台灣整體經濟維持在一定水平,接下來則需要進一步朝輔導產業轉型做出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