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環保不再飛 《非跳不可》在地重製
傑宏.貝爾經典作 陳武康與葉名樺執行呈現從工作流程看起來,傑宏.貝爾即便將《非跳不可》交給當地編舞家負責,但仍以縝密的步驟確保作品原貌,那當地編舞家的職責與排練助理何異?對此,陳武康特別解釋了「導演執行」這個職稱:「我們想這個名字想很久,最後決定用導演執行這個名稱,因為我們是負責讓表演文本的東西發生,這裡頭包含很多舞台指令、表演狀態的平衡,以及怎麼讓表演者被看見,這還是得依賴我們身為編舞家的專業。」葉名樺補充:「這個作品其實就是廿個人的solo,要怎麼讓他們暖身、調頻,到最後可以一起看見全部人真實的樣子,就是我跟武康的工作。」
一個編舞家讓另一個編舞家重製作品,過程中又嚴格品管,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代工」中開發商與生產商的關係,本來想透過進一步的訪問或看skype排練觀察雙方互動,但因至截稿前聯繫未果,便無從得知傑宏.貝爾本人看法,但陳武康與葉名樺的回應,或許透露了這個巡演模式並不那麼「代工」的原因:「這裡頭有很多的信任,如果傑宏.貝爾、我們、表演者互不信任的話,這件事其實蠻難繼續的,另外,如果觀眾無法跟表演者共感,那這個作品也不會成立。我們的工作就是去走一遭,破解這個傳奇的作品,也去學習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吧!」
BOX
當代舞蹈的「開放原始碼」
雖然傑宏.貝爾對重製流程嚴格管控,但與一般常見的巡迴模式相比,傑宏.貝爾相對願意開放舞團以外的成員進入創作階段,並相當注重當地表演者與觀眾的共感,而非只是單向度的輸出。這與他過往的創作脈絡相互呼應:傑宏.貝爾一向質疑「作者中心論」,例如一九九九年的《薩維耶.勒華》,內容完全由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一手包辦,傑宏.貝爾完全不在場,以此質疑「編舞者」的代表性。
身為傑宏.貝爾的好朋友,薩維耶.勒華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演出的《回顧》Retrospective,也同樣讓渡作品的詮釋權給表演者與觀眾,透過美術館空間的迴圈設定,讓表演者可自行決定表演內容,以及觀眾觀看的位置,表演上最終的決定權,也是交予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而定,編舞家並不介入。(吳孟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