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Cover story╱如果在蘭陵,四十年後
圖說:蘭陵40藝術總顧問吳靜吉
蘭陵40藝術總顧問
吳靜吉 啟發創意的擺渡人
人稱「吳博士」的教育心理學博士吳靜吉,因為將在美國時與紐約La MaMa實驗劇坊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帶回台灣,帶入蘭陵劇坊,而啟動了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他認為蘭陵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是個擺渡人,給了他們功夫,自己去打天下。」蘭陵人各自單飛後,那套訓練方法卻像「變形金剛」應用在EMBA、企業界、藝文界等不同對象,多年來,「創造力」一直是吳靜吉教學主軸。他強調,技巧可以學習,唯有創意才能變成資產。
人物小檔案
◎ 1939年生,宜蘭人。
◎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1967年到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耶西華大學等校任教。教書之餘,曾至瑪莎.葛蘭姆舞校習舞,並參與La MaMa實驗劇坊,集體即興發表《餛飩湯》等作品。
◎ 1972年回母校政大任教,將心理學及La MaMa開放劇場經驗融入教學中,學生遍及文化、教育、企業界。
◎ 1977年,金士傑接任耕莘實驗劇團團長,邀請吳靜吉擔任指導老師,歷經一年半訓練,在耕莘大禮堂推出《包袱》等小規模戲劇呈現。1980年,蘭陵劇坊成立,第一屆實驗劇展發表《荷珠新配》受到矚目,被認為是台灣現代劇場開端。今年,《蘭陵40》以吳靜吉帶領過的訓練方法重新發展1983年作品《演員實驗教室》。
文字 李玉玲
攝影 許斌
走進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離約定時間還有半個鐘頭,辦公室已傳來吳靜吉博士中氣十足的聲音。他一派輕鬆隨手拿了一包零食往桌上一放,又去別間辦公室串串走走;坐定後,沒急著進入「蘭陵40」正題,天南地北聊了起來。
剛隨優人神鼓到紐西蘭巡演歸來,吳靜吉分享《魔戒》導演彼得.傑克森如何把故鄉威靈頓打造成世界影城的旅遊心得,又從《魔戒》聊到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水底情深》,看似閒聊,其實都有他對創造力、心理學的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