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荒野邊陲到優雅自在 天母 藏於台北的外國城

白牆黑瓦、保存狀況良好的白屋,過去是美軍宿舍。(攝影/黃建彬)
天母與晴光商圈,因美軍進駐,成為台北兩個最具美式風貌的區域,雖然美軍早已離去,但這裡的異國風情仍深植於土地和人們心中,難以忘懷……
既有碧山環繞的自然美景,又有流行熱鬧的市集;有靜謐的住宅區,也有繁盛的商業區;有香火鼎盛的傳統廟宇,走個三五步則是充滿異國風情的美式餐廳……,要在台北市找到這樣一個充滿混搭的地方,大概只有天母了。
天母,古名為三角埔,位於士林與陽明山之間,地理位置看似邊陲,其實與大台北地區的歷史有著頗深的淵源。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文海珍說,1932年,日本人完成草山水道興建,將陽明山上的水源,經由天母運送至古亭,是日本時代全台耗資最龐大、系統最完整的單一水道工程,也是台北成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礎建設之一。一條草山水道就這樣將天母與台北市緊密扣連在一起。
50年代美軍帶來美式文化風情
1950年代的天母是反映世界情勢的縮影。因應韓戰爆發,美軍來台駐紮協防,政府選擇在都市外圍、人口稀少的士林、天母一帶興建美軍宿舍,為天母如今濃濃的異國風情種下了不解之緣。
最初的美軍宿舍為木造房屋,其後又有石板建蓋而成的洋房別墅,如今保存最良好的便屬中山北路7段的「白屋」,揉合了美式與日式的建築風格。礙於語言隔閡,當時美軍並不常與當地居民互動,但因生活需求,附近店家逐漸聚集,如1953年開設的「天母乾洗店」、中山北路7段上的「傑瑞肉品店」以及天母「新新電器行」。現年82歲的電器行老闆林錦地說:「舉凡圍籬整修、草皮消毒,甚至曬衣竿壞掉,都交給我們處理。」因為能通簡單英文,林錦地經常出入美軍宿舍幫忙修繕家電,他說,當時美國大兵帶來一些稀奇的家電,如冰箱、洗衣機等都成為搶手的二手舶來品。
隨著中美斷交、美軍撤出台灣,這些宿舍也逐步遭到拆除,天母白屋是其中有幸被保存下來的市定古蹟,現由智邦藝術基金會進駐經營,經常舉辦藝文活動與成長課程,周邊1,400坪土地則成為風貌保存區。異國文化相互交融
因為天母有美國與日本兩所國際學校,各國大使館也多半進駐於此,因此外國人來台北居住時,都會優先考慮此處;此外,天母地區也是許多政軍界高層的居所,在特殊的居民與氛圍交織下,美軍撤退後,遂逐步發展為一座離城而不離塵的特色住宅區。文海珍說,當時中山北路6段的中式家具店,備受外國人歡迎,而中山北路7段成排的異國精品服飾,則是台北人眼中時尚服飾的絕佳採購地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