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前買保險事後有救助 不怕颱風來搗蛋?
現行政府協助方案與民間保險對於表演藝術團體來說,詢問節目中斷險的人多,實際投保的少。透過業者分享得知,此險種在國內各保險公司的年保費收入不到台幣一千萬元。多半會投保的單位可能是邀請國外演出來台,應藝術家的要求投保。反而是運動賽事如世大運、棒球賽、流行音樂演唱會等大型活動,較常有投保的規劃。若整年度規劃節目較多,可以與保險業者討論保單內容及保額,選擇就單一節目投保,或是一次投保一整年所有節目,分攤保費支出。
從團隊經營的角度來看,現行普遍針對舉辦活動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尤其在八仙塵爆意外之後,行政院核定的保險金額大幅提高,也增強活動相關業者的安全意識。相對來說,節目取消損失金額有限,亦非強制保險,也可能是節目中斷險較少列入考量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根據節目和團隊的性質不同,每個團隊所需要的保障內容也不盡相同。若以戲劇、舞蹈等演出來看,就算以整個製作的費用做投保,繳了高額保費,若遇上颱風,只有單場取消,保險公司僅理賠該場費用,恐怕也會讓團隊覺得不合算。是否能就不同單位的需求量身規劃,也需要個別與保險公司做評估和討論。
政府是否可能介入輔導防災保險?
無論是節目中斷險或是天氣保險,其所提供的保障,是否符合國內演出團隊、經紀公司和場館的實際需求?雖然演出團隊可以向民間保險公司投保,而政府是否能夠輔導、補助這塊?例如政府部分補助保費、讓團隊自付部分保費,也減輕負擔。國外的流行音樂界有相關保險,但表演藝術的演出與流行音樂演唱會不同,如邦喬飛的流行音樂會,多半業者引進的是現成的節目,不像國內演出還有製作成本必須透過各場票房收入攤提。若是有個較大的組織、工會等出來協助與保險業商談,看現行條款適不適合、有哪些可以調整,應會比單獨團隊談來得更好。
而由風災導致的損失,和相關保險的討論出發,或許還可以思考的是:就整體表演藝術環境而言,需要什麼樣的防災體質?擴大來看,對於風險的管理,有什麼是可以做的準備?對於場館經營者、演出團隊、政府部門,甚至是投身表演藝術的眾多自由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