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表情,最忠實的洩密者?
訪陽明大學「腦造影實驗室」主持人陳麗芬老師
祕密,泛指人們想要隱瞞,不讓他人知道的事。美國熱門影集「別對我說謊(Lie to Me)」中,身為行為學專家的主角便說出一句經典名言:「根據統計,一個人在十分鐘的對話裡,就會說出三個謊言。」
不論在東西方的經典名著,抑或是現實社會裡,都能看見人們為了掩蓋祕密而說謊,導致他人感到忿怒、猜忌和誤解的情節輪番上演,讓人不禁產生一個疑惑──臉部的表情、聲音,甚至是肢體動作,難道不會透露出內心真實的感受嗎?
因著這樣的想法,我們拜訪了陽明大學腦造影實驗室的負責人陳麗芬副教授,她研究情緒神經網路已長達十年的時間。她表示,情緒表情是我們在日常社交、人際互動的重要溝通媒介,它會透露內在的想法與心理狀態。
根據心理學家Ekman的研究發現,有七種基本情緒各自有明顯且具跨物種共通的臉部表情:哀傷、生氣、驚訝、害怕、嫌惡、輕蔑和愉快,而腦造影實驗室便是依據這項臉部情緒表情的描述為基礎,建立臺灣人臉資料庫,作為探討情緒相關研究的材料。
這一期,透過問答的方式,我們邀請麗芬老師來跟大家談一談自身研究成果與收穫。
Q1:為什麼會對情緒產生興趣?情緒表情真的可以透露內心的祕密嗎?
A1:我認為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議題,一個人的認知功能再怎麼完美,若是情緒管理不佳,也會招致別人的反感。我希望可以透過正向情緒的研究,提昇社會正面的能量,以及比較正向的情緒表達方式。
臉部表情是由不同肌肉運動所構成之外在表徵,它背後的神經機制則是由大腦所控制。大腦處理情緒迴路的主要核心為「杏仁核」(Amygdala),它是情緒管理中樞,過去的研究多半著重在負向情緒與杏仁核的關聯,例如:當人們感到生氣害怕的時候,杏仁核會活化,使身體產生如肌肉收縮、血壓上升、心跳加速等等的生理改變。
但是,經過我們研究後發現,只要是情緒,不管是正向、負向,甚至是面無表情的中性情緒,杏仁核都有在活動。也就是說,不管我們看到什麼樣的臉部表情,它其實都是存在著情緒的,只有能不能被輕鬆/清楚地解讀出來而已。
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聲音和肢體動作來解讀對方的情緒,比方說音調的起伏、手勢的方位等等。不過,研究指出部分臉部所展現的表情是無法靠意志所控制,例如:當我們微笑的時候,若是真誠的笑容,眼角的魚尾紋會動;社交性的笑容則不會。
當人們心理的情緒狀態為何,臉部就會展現出相對的表情,而這些表情特性,必須配合臉部整體而不能只單看一部分的特徵。「臺灣人臉資料庫」便是藉由經過表情訓練的同學,在我們所設立的情境下,做出七種情緒表情所拍攝的人臉影像,再藉由他人評分以鑑定資料庫信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