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怡君:謝謝他們願意聽我說

【關於羅怡君】
在教養上常常有這樣的狀況:孩子大聲哭鬧、不服從,甚至頂撞…,面對這些失控的場面,多數家長大概會認為孩子是故意的,於是反射性地祭出斥責,又或者覺得與其花時間坐下來好好談,直接利用權威下指令比較快。但羅怡君不走這種「省事」的路線,她自有另一套教養方法。
面對女兒,她盡可能創造對話與思考的空間,因為不深入瞭解孩子的舉動,不細究孩子內心的想法,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致使那些表層的狀況不斷冒出來擾亂彼此。「所以我傾向用更廣的視角看待問題,並開放容納孩子的想法。」
回顧求學的路上,羅怡君發現,讓她惦記在心的老師,都曾親身示範這種態度;為她騰出空間與自由,讓她徜徉其中,並在無形中型塑了她的人生觀。
老師帶來的一場溫柔革命
國小三年級時,羅怡君被編入一個特別的班級,班上絕大多數的同學都是學校老師的小孩,也因此,帶領這班的師資可說是黃金陣容,她笑說,這簡直是一個「特權班」。雖然她不是老師的孩子,但也連帶地享受了好處,只是當同學間面對資源分配時,她不免還是嗅到了些許不平等。年紀還小的她,也只是將這樣的現象看在眼裡,沒有多質疑什麼。
某一次,班上要推派一位代表參加演講與朗讀競賽,很愛講話的她,對自己的口才十分自信,對於比賽也躍躍欲試;只不過,導師在課堂公布的人選並不是她,而是另一名同學,同時也是某位老師的女兒。聽到這消息,她有些失落;自認跟那位同學的個性、特質,乃至語文實力都不相上下,心有不甘的她決定為自己爭取。
下課後,她趕緊來到老師面前,「我也想參加比賽!」她繼續說道:「我可以跟那位同學先在班上比一次,再決定由誰代表班級出賽。」小女孩沒有想太多,只是單純表達內心的渴望;但她不知道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她正挑戰著既有的特權。
「我收到妳的想法了,」老師對於這提議顯得有些驚訝,不過仍舊點頭示意:「我再想一想該怎麼做。」
接下來究竟發生了什麼,羅怡君已不太記得,但後來她是跟那位同學一起參加了演講與朗讀比賽──也是唯一推派兩位參賽者的班級。比賽結果出來,這兩位都不負眾望,一位得了演講比賽第一名,另一位則是朗讀比賽的第一名。而後來每年的國語競賽,羅怡君也都參與其中,而且每次都名列前茅。
她沉浸在競爭的刺激與勝利的欣喜中,至於老師當時用了什麼方法讓她參賽,好像沒那麼重要,也就慢慢淡忘了。
直到上了國中,因為是比賽常客,羅怡君成了學校的「名人」,幾乎全校的老師、家長、同學都認識她。有一天,某位老師突然提起當年的狀況,「妳的導師真的對妳很好耶!」羅怡君不明所以,老師繼續解釋:「當時在校務會議上,妳的導師極力推薦妳,一直強調班上這兩位同學都很優秀,拜託大家讓兩位同學都參加比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