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科醫師 1人領軍全院抗菌
三十四歲的感染科醫師張雅媛,如何動員全醫院眾多部門,落實抗生素管理?僅一年多的時間,就改變了醫護人員、清潔人員的工作習慣,提升抗生素使用的適當率、降低超級細菌的抗藥性比率。
會診通知的簡訊聲響起。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雅媛趕到加護病房,套上隔離衣、戴上手套和口罩,和其他醫護同仁碰面。護理師拿著病例,解釋檢體結果,「確定是VRE(抗萬古黴素腸球菌)。」
這意謂,病患正遭受超級細菌的侵擾。圍繞在病床邊的張雅媛和主治醫師、護理師等討論治療對策,用最適合的「武器」,對抗這武功高強的細菌。
這樣和超級細菌對抗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醫院上演。雖然院內為五百床的區域醫院,病人病況複雜度或許不如醫學中心,但作為院內唯一的感染科醫師,張雅媛不喊累,把對抗超級細菌當作是她的使命,「如果會診沒用不會找你,那是臨床對感染科的肯定。」
每次會診,她可以協助主治醫師更精準判斷感染症,也能夠用對抗生素。這是減少細菌抗藥性產生的重要步驟,「不是昂貴或後線的藥就好,而是要用對地方、用對藥,」她說。
選對武器、瞄準標的
語氣堅定、和同仁合作密切的她,其實一年多前才從台北榮總調職宜蘭,正好碰上醫院參與疾管署推動的「抗生素管理計劃」。三十四歲的張雅媛扛起感染管制室主任的職責,並和兩位感染管制師搭配,執行計劃細節。
計劃施行以來,大幅改善院內抗生素使用與感染狀況。例如,院內管制性抗生素使用的適當率提升,由二○一四年的七成升至九成。而且院內好幾隻超級細菌的抗藥性比率下降。
其中,常引起肺炎、菌血症等,武功高強的殺手「抗碳青黴烯類鮑氏不動桿菌」(CRAB)的全院抗藥性比率,由一三年至一四年九月已下降四%,至五○.七%;和同期參與計劃的同儕醫院五八%相比,較低。
一個感染科醫師怎能做到這個成績?尤其,調整院內各科醫師的抗生素使用習慣,對各大醫院來說本來就相對困難。三十四歲的張雅媛和院內其他醫師相較,資歷較淺,策動改變並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