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顛覆與新生
“你可以享受上漲的喜悅,就得承擔下跌的痛苦。”王石說。但他亦坦承,過去一年來,各方對萬科降價的反應令其深感擔憂。
潘石屹有一次問鬱亮為何一次性降價25%,而不是分批降以避免老業主惹麻煩,鬱亮回答,25%是他們的底線。“對于集團軍作戰而言,王石向來認為,遮遮掩掩的降價毫無作用,必須一步到位才能拉動銷售。”上海成全置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忠說。他在2001年前曾任《萬科周刊》主編。
最終,萬科無情地粉碎了開發商的牛市幻想。當“金九銀十”到來時,按兵不動的開發商開始試圖抓住2008年最後的機會。衝擊IPO未果的恆大地產在2007年的土地儲備暴漲8倍,曾以“樓盤價格高出周邊”為傲,卻于去年“十一”期間在全國展開18個新盤同時開盤打折促銷。綠地、富力、金地等近年來快速擴張的地產商也紛紛打折促銷。易居中國房地產研究院綜合部部長楊紅旭向《環球企業家》指出,萬科具有風向標性質的降價在去年下半年重啟了市場成交量的局部上升。
對于萬科而言,一個不得不調整的原因是,多年來憑借快進快出和標准化大規模複制戰略,形成了與國美電器類似的“跑量”模式。“就如一輛高速奔馳的列車,一旦慢下來,就會出大問題。”楊紅旭比喻稱。
謝幕之前
成功將萬科這輛高速的列車駛入預想的軌道後,王石本應在2009年做出一個“去留”的選擇─5年前,他高調宣布在58歲後要離開萬科。
其實,這是他釋放出一個尋找更大平台的信號。王石曾設想過到一個更大、更能整合資源的平台上,如石油公司、通訊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施展抱負。但其後萬科的爆炸性增長,卻讓他看到了無限可能。尤其是在2004年“8‧31”大限之後,土地出讓制度由協議出讓轉變為更為公開透明的“招拍挂”方式,這在對習慣于“暗箱操作”的房地產開發商“洗牌”的同時,也讓多年來堅持陽光拿地方式的萬科,受益匪淺。2004年,萬科的營業收入僅是另一家全國性開發商金地集團的2倍,但到2007年二者的差距已經拉大到7倍。這種橫向的比較用在富力、中海、保利身上也同樣奏效。
但如你所知,在2008年,王石甚至曾一度面臨失去從容決定去留的尷尬境地。去年5月15日,“5‧12”汶川大地震後第三天,當國人震撼于罕見的災難時,王石卻在他的博客上發表了“企業捐200萬元是合適的”和“個人限捐10元”的觀點─盡管那是他一貫的理解。一時間,悲慟的網民情緒爆發,王石遭遇了一邊倒的批評。之前他積累的所有清譽,也幾乎消弭于無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