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洞火牆
霍金蒸發
黑洞的概念來自廣義相對論,因為廣義相對論清楚描述了重力對於時空的影響,才得到這些神秘天體以及事件視界的圖像。依據這個理論,只要足夠的質量聚集在一起,重力就會讓這些質量開始塌縮。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阻擋這個塌縮過程,直到所有的質量壓縮至一個點上,這個點上的時空有無窮的密度與曲率,稱為奇異點(singularity),換句話說,它就是一個黑洞。
任何穿過黑洞事件視界的太空人將無法逃離黑洞的重力,並且很快被拉至奇異點。即使是光,一旦通過事件視界就逃不開了。奇異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區域,不過事件視界倒是沒有什麼奇特之處,根據廣義相對論中所謂的「等效原理」(equivalence principle),自由落入黑洞的人在通過事件視界時,所看到的物理定律會和任何其他區域的定律一樣。理論物理學家喜歡說,現在整個太陽系或許正在落入一個巨大的黑洞中,但是我們不會察覺到任何奇怪之處。
霍金對於上述傳統黑洞圖像的挑戰起於1974年,當時他正在研究量子力學一項奇怪的預測:量子力學顯示空間中可以不斷出現一對對各式的粒子與其反粒子,然後每對粒子與反粒子又瞬間湮滅。如果這種粒子反粒子對「產生又湮滅」的現象剛好發生在黑洞事件視界之外,霍金證明了這一對粒子可以分離,一個粒子掉到奇異點,另一個則逃離黑洞,並帶走黑洞的一些質量。最終,這個稱為「霍金蒸發」(Hawking evaporation)的過程會消耗黑洞的全部質量。
對於自然界的黑洞來說,霍金蒸發全然無關緊要:這些黑洞每單位時間從周圍的氣體與塵埃所吸進的質量,將遠大於從霍金輻射所損失的質量。但是就學理而論,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孤立的黑洞,周圍空無一物,所以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觀察整個蒸發過程。透過這樣的想像實驗,霍金發現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兩個明顯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