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綜合
                        • 氣象
                        • 熱門
                        • 致敬醫護
                        • 最新雜誌
                        科技新聞 > 北京新浪網

                        為什麼有些嬰兒特別愛哭?天生的嗎?「19號寶寶」的故事

                        北京新浪網 (2021-01-10 21:41)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為什麼有些嬰兒特別愛哭?天生的嗎?「19號寶寶」的故事

                        19號寶寶是一個在心理學里挺有名的寶寶。她4個月大的時候,被帶到了哈佛發展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Jerome Kagan)的實驗室里。那裡還有好些跟她一樣大的嬰兒。卡根想弄明白兩件事:

                        嬰兒是不是天生就有自己獨特的稟性/氣質(temperament)?

                        這些稟性會不會持續到長大后?

                        但19號寶寶不一樣。

                        一切陌生的東西——新玩具,新聲響,陌生人——都令她不安。她弓起背,焦躁地踢著腿,然後大哭起來。

                        卡根心想:啊!我要找的就是她。

                        2004年,19號寶寶又回到實驗室里。她已經15歲了。和4個月大時不同的是,她已經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學會了更好地處理和掩飾她的不安。

                        和4個月大時相同的是,那些不安依然存在。

                        研究人員提問,她小聲作答。她很少參與課外活動。不過她挺喜歡寫作和拉小提琴。她總在想,自己該去哪獃著?會不會礙到其他人了?置身人群中更讓她無法停止擔憂:我該說什麼?我該做點啥?其他人會說什麼做點啥?還有,長大后要怎麼面對這世界呢?感覺好難啊……

                        聊到這裏,她的聲音慢慢變小,她說自己想要未來有所成就,但又憂慮自己到底能不能辦到,「我一直一直在想這些事,停不下來。」

                        另外,他們的右腦的腦電活躍度往往高過左腦——如果你有個高反應寶寶,不必費心去「開發」ta的右腦。

                        另外還有大概40%嬰兒屬於「低反應」(low-reactive)型,那是很好照管的一類寶寶,對各種新奇刺激都能安之若素甚至興趣盎然。

                        剩下的嬰兒,則介於高反應和低反應之間。

                        ↓戳視頻看高反應寶寶、低反應寶寶和中間反應寶寶。

                        卡根追蹤研究了462個嬰兒。因為這群寶寶,卡根最初的疑問有了答案:

                        嬰兒的確有與生俱來的獨特稟性,這些稟性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性格。

                        倒不是說稟性就完全決定了性格,畢竟養育和環境也很重要,大多數嬰兒長大后,氣質會變得不那麼極端,仍展現原本稟性的只佔大概20~30%。

                        但稟性若是地基,性格就好比建築;稟性若是土壤,性格就像土壤里長出的植物。稟性的影響會長久存在,就像在性格的底色上,投下一道長長的陰影。

                        在卡根的實驗室里,那些4個月時會被新玩具嚇哭的「高反應」型寶寶,兩歲時依然會害怕新玩具機器人與穿著奇裝異服的陌生人。四歲時,面對一個陌生成人的訪談,他們不會被逗笑,不會主動提問,甚至基本不說話。

                        當遇見兩個陌生小夥伴時,「低反應」型寶寶很快就能跟新朋友打成一片,而「高反應」型寶寶則會一退再退,最後縮在角落裡,看著其他人遊戲。

                        「高反應」型寶寶更容易焦慮,更容易被困在「萬一事態惡化」的想像里。小時候,他們害羞、內向、不喜歡「來表演個節目」。他們怕黑、怕狗、怕打雷。他們會在考試前嘔吐,在集體春遊前輾轉難眠。長大后,他們里有些人慢慢學會了更準確地評估風險,更有效地安撫自己,然而在遇到新刺激時,他們就是比其他人心跳更快,血壓更高,呼吸更淺,瞳孔更擴張,指尖更冰冷,壓力激素水平更高……這是他們無法控制的生理反應。
                        但高反應也有好處。

                        焦慮會驅使人去做更充足的準備。在學會不被焦慮壓垮后,靠著一項項解決那些「會引發焦慮的潛在問題」,焦慮者能做完更多事情,取得更高成就。

                        如果你有個高反應寶寶,儘管嬰兒期不好照顧,但ta在青春期可能會更少叛逆——因為離經叛道會引發焦慮。他們的成績也往往更好。那些會讓家長心跳驟停的事情,比如吸毒、魯莽駕駛或者無保護性行為,高反應寶寶都不太會去做。

                        被溫和鼓勵、耐心養育的高反應寶寶,可以長成更細心、更有耐性的大人。

                        他們沉穩,不張揚,喜歡獨處,習於反躬內省,他們會被內在的不安驅使著成為作家、藝術家、科學家或程序員。

                        卡根說,他認為那些敢於上天的宇航員們在嬰兒期八成是低反應寶寶,但那些呆在控制室里一項項確認、最後按下發射鍵把宇航員送上天的科學家們,很可能曾經是高反應寶寶。

                        卡根研究的一個高反應寶寶寫道:

                        「我內心掙扎多年,然後我終於學會了放鬆自己,放手隨它去。譬如說,我第一次聽說華盛頓炭疽恐襲事件時,我的胃開始不適。我意識到這是我在焦慮。在我理解到這點后,胃痛就消失了。我現在知道自己容易焦慮,因此我可以說服自己不再恐懼。」

                        寫下這段話時,這孩子才13歲。

                        但他已經學會了如何覺察自己的焦慮;如何與焦慮講和;如何鼓起勇氣,推動自己,邁步走出去。

                        參考文獻

                        Kagan, J., Reznick, J. S., & Snidman, N. (1988). Biological bases of childhood shyness. Science, 240(4849), 167-171.

                        Kagan, J. (1997). Temperament and the reactions to unfamiliarity. Child development, 68(1), 139-143.

                        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Kagan, J., Snidman, N., Kahn, V., Towsley, S., Steinberg, L., & Fox, N. A. (2007). The preservation of two infant temperaments into adolescence.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i-95.

                        上一則:瑞典兒童類川崎病病例增至百例
                        下一則:印尼官員說已確定失事客機黑匣子位置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