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約談城市普遍升級調控 樓市還會有「銀十」嗎?
北京新浪網 (2020-10-06 17:16)
原標題:被約談城市普遍升級調控 樓市還會有「銀十」嗎?
來源:國是直通車
「金九銀十」是房地產市場的傳統旺季。但受到調控升級等影響,今年9月份樓市總體平穩,並未帶動三季度成交數據快速上升,一些地方反而出現小幅降溫。
原創:龐無忌
似乎是為樓市「銀十」提前打上了預防針,在國慶假期開啟之前,多個重點城市再次出台樓市調控收緊政策。此前參與「724」房地產工作座談會、「826」會商會的所有城市全部出台調控新政。
加之,此前市場高度關注的房企負債「三條紅線」規定,樓市還會有「銀十」嗎?
調控連續收緊
9月29日,連續多月房價漲幅居前的銀川市發佈樓市新政,政策傾向從鼓勵住房消費轉為打擊炒房。
此次銀川出台的新政包括:1、首次實施限購、限售等政策,非寧夏戶籍居民家庭在銀川市內限購1套商品住房,市轄三區購房滿兩年方可轉讓;
2、限價住房用地回歸,根據需要在主城區重點區域實行「限房價、競地價」聯動土地出讓政策。
3、限貸政策收緊,此前「擁有1套房已結清貸款,則購買改善型住房時按首套20%首付計算」的政策不再提及。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認為,銀川本輪政策主要意在針對外地炒房團的進入。據該機構統計,今年1-9月份,銀川新房市場成交面積累計同比增速達到了自2015年來最高值,為42.7%,這也成為本次調控升級的重要背景。
此前一天,唐山也加碼樓市調控,將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至50%以上。
自此,潘浩指出,參加7月24日房地產工作座談會(10個城市)、8月26日住建部部分城市房地產工作會商會(6個城市)的所有城市全部出台了房地產調控新政。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自今年7月份以來,全國已有26個城市陸續收緊樓市調控,30多次房地產收緊調控政策密集發佈。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1-8月份,各地出台房地產調控政策次數368次,這與被稱為「最密集調控年」的2019年1-8月份的367次的水平基本一致。其中,7月份開始調控風向明顯轉變,從上半年的全面趨於寬鬆,轉變為局部收緊。
先丟「金九」再失「銀十」?
「金九銀十」是房地產市場的傳統旺季。但受到調控升級等影響,今年9月份樓市總體平穩,並未帶動三季度成交數據快速上升,一些地方反而出現小幅降溫。
58同城、安居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9月份全國新房找房熱度環比下跌1.7%,其中一二三四線城市找房熱度均有所下滑。
從二手房來看,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三季度重點18城二手住宅實際成交量環比下滑9%。
回落幅度靠前的城市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7月經歷調控加碼的城市,如深圳、東莞以及南京。其中,深圳環比降幅接近50%,降幅居前;東莞成交量環比降幅達42%,南京三季度成交環比下滑25%。另一類是環渤海城市群中的城市,如大連、廊坊及濟南等,降幅分別為33%、25%及19%。
重點城市二手房價仍以上漲為主。三季度,18城中,14城二手房價環比上漲。不過,隨著成交下行,重點城市均價上漲動力漸失,超七成城市房價漲幅收窄甚至轉跌。
今年樓市是否會出現「銀十」?
伴隨「十一」假期到來,出境旅遊等受限,房企打折促銷增加,短期樓市可能出現一定需求釋放。
潘浩指出,十一黃金周新房或將出現新的成交高峰。他指出,9月底時,房產經紀人的帶看量在大幅攀升,卻沒有實際成交量,這說明購房者出現了節前觀望情緒,期待著開發商在國慶假期期間出台更多促銷活動。因此,預計最近幾周,重點城市會出現一波新房成交小高峰,支撐「銀十」市場,房價不會出現大幅走低。
對於二手房市場表現,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認為,「金九銀十」是開發商提出的一個概念,從二手房市場的表現來看,特別是本輪樓市調控以來,二手房市場已經沒有所謂的「金九銀十」現象,交易量反而還會比7、8月份低。
許小樂稱,當前二手房成交周期為126天,也就是說房子從掛出去到成交,需要四個月的時間,周期依舊較長,在金融利率處於上下平衡狀態下,二手房市場在未來仍將處於買方市場,市場上行動力較弱。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十一」期間走訪了多個北京熱門學區房片區。總體而言,市場表現相對平穩,並未出現漲價搶房熱潮,多數房源還有一定的降價談判空間,中介經紀門店內的商談簽約客戶數量也並不多,與幾年前旺銷高峰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但是,二手房市場交易並不低迷,一些熱門的待售學區房會同時出現幾波看房客戶,也不時有低總價的小戶型成交。
朝陽區一位二手房交易經紀人告訴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除了京南、京東南等少數區域外,「十一」期間北京二手房成交相對活躍,特別是西北地區,「十一」期間的實時成交量環比9月份有明顯的上升。
樓市走向「新格局」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房地產在國民經濟當中的角色是否會發生變化?
業內普遍認為,過度發展房地產,內循環很難生成。因此,須防止房地產因「一業獨大」對居民收入和其它創新產業形成虹吸效應,從而阻礙居民消費,甚至拉大收入差距。
在這個過程當中,房價神話會被打破:房價可能會下跌,土地可能會流拍,如果要把房地產作為投資,那也勢必需要承擔相應風險。
貝殼研究院對比了過去三年的房價與CPI漲幅后發現,房價漲幅真正超過CPI漲幅的只有西安、煙台等少數幾個城市。而在上海、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房價並沒有跑贏通脹,武漢、天津、廊坊等城市房價相對跌幅明顯。變化已經在發生了。
但同時,專家認為,過分打壓房地產,內循環也很難生成。
從很大程度上看,房地產本身就是個內循環行業,而且經過多年發展,房地產業更是一個關聯效應極廣、體量極大的產業鏈。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認為,房地產對消費的短期拉動、對財政的短期貢獻和對投資的短期穩定都有重要貢獻。
他認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確定性較大,包括房地產、隱性債務等在內中長期問題的應對,超越了以應對經濟短周期波動為主的傳統逆周期政策框架。因此,亟需建立一套戰略站位更高、更針對於緩解中長期問題的調控框架,即「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可以看出的是,在一定時期內,房地產行業一方面警惕過熱風險,一方面維持一定活躍度,房地產企業控制擴張速度,逐步化解高槓桿風險,將有利於內循環建設。
這意味著,房貸等金融政策難現鬆動,樓市過熱城市將會繼續受到監管部門約談,「打補丁」式的調控仍會頻繁出現,但房地產市場不會被「一棍子打死」,剛需等正常交易仍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