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李嘉誠長和系「鍊金術」:7年拋售樓市套現1150億港元
北京新浪網 (2020-09-25 18:56)
原標題:深扒李嘉誠長和系「鍊金術」:7年拋售樓市套現1150億港元!手法、策略曝光!
來源:21金融圈
記者:張敏 編輯:包芳鳴
導讀:低價拿地,這是港資房企早年間曾普遍享受的「特權」,並一度令內地房地產商十分艷羡。
長和系的基本策略是「低進高拋」,但2013年以後,內地土地市場競爭激烈,地價不斷攀高,從房地產開發的角度,長和系的開發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下的內地樓市。

最近,李嘉誠長實把旗下成都「商城都匯」項目賣了,從中大賺38億元,引起媒體的關注。「別讓李嘉誠跑了」。外界稱呼李嘉誠為超人,但事實證明超人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這些年來,「超人」李嘉誠跑了已不是新聞,讓人興趣的是,他的資產配置去哪兒?更重要的是,每次「跑」之前,他為什麼屢屢「先知先覺」?
20多年來,盡享中國城市化進程紅利的長和系,卻屢屢陷入「囤地」風波。
9月23日,一份名為《關於禁止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融資、貸款和重大重組的函》的文件在坊間流傳,文件指,因和記黃埔成都公司存在捂地、捂盤不良行為,嚴重影響區域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禁止高新區內金融機構向該公司提供新增融資、貸款,同時禁止向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

當日晚間,成都高新區財政金融局在官網確認,正配合相關部門對多個涉及捂盤惜售項目進行查處,其中便包括曾隸屬於和黃旗下的「南城都匯」項目。
「南城都匯」項目於2004年由和記黃埔地產獲取,但至今未開發完畢。今年7月,和記黃埔將項目轉讓給禹州集團。
儘管長江實業在回應中極力撇清關係,但考慮到項目長達16年未能開發完畢的現實,和記黃埔仍然難逃「囤地捂盤」的嫌疑,不少成都當地的業內人士也對這一「罰單」表示認可。
和記黃埔地產隸屬於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商業帝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長和系就以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兩家公司為主體,將旗下的房地產業務拓展至內地。
20多年來,長和系雖盡享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各種紅利,卻未能取得預期的發展成就。相反,公司旗下項目還屢屢因「囤地、捂盤」而遭遇曝光和處罰。
近幾年,長和系陸續拋售多個房地產項目,似有退出內地市場之意。除大環境影響外,梳理公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策略和模式似乎已與當前的市場風向格格不入。
時間的「朋友」

外界指長和系「捂盤、囤地」的說法,並非毫無來由。早年間公司在內地的發展,就是以「長周期」著稱。
1994年,和記黃埔在廣州拿下黃沙地塊,即後來的「逸翠灣」項目,可建面積24.18萬平方米。2002年,和記黃埔首次公開表示,「黃沙項目已進入最後的動工準備階段,住宅部分預計2003年下半年正式發售,2004年中交樓,商場部分2003年底開始招租。」
但直到2005年11月,項目才開始動工,此時距離拿地已有11年的時間。到2009年,項目才最終建成。
2005年9月,和記黃埔在廣東增城市獲取四宗住宅地塊,合計佔地面積達203萬平方米。但由於各種因素影響,直到2011年,項目才啟動奠基儀式。2014年,項目首次開盤。至今,項目仍未開發完畢。
長和系在北京的拓展,也有著類似的「套路」。
實業於1997年正式獲取北京順義區薛大人庄村地塊的開發權,首次進軍北京,後來該項目被打造成「譽天下」。但直到2008年下半年,譽天下項目的一期才開始入市,此時距離拿地已有11年。2018年,譽天下項目終於全部開發完畢。如今,項目仍有部分房源在售。
這一波長周期操作,使長實獲得了不菲的「價格紅利」。
20多年來,譽天下項目所在區域的房價,從最初的2000元/平方米,上漲到如今超過60000元/平方米。
和記黃埔於2001年進入北京市場。
當年,和記黃埔以7億元拿下北京姚家園地塊,即後來的「逸翠園」項目,約定的竣工時間為2006年10月31日。但項目真正動工的時間,已是2005年6月。
2005年11月,逸翠園項目一期獲得預售許可證,預售均價約為9000元/平方米。直到6年後的2011年,項目的二期才獲得銷售許可證,此時的成交均價已經上漲到28000元/平方米。2013年,該項目才最終建設完畢。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5月,長和系在內地21個城市擁有56個寫字樓、住宅、商場及酒店等房地產項目。除北京、廣州外,長和系在上海、成都、重慶、大連、東莞、珠海、中山、惠州等多地的項目均曾被曝「囤地」,期限從5年到10多年不等。一些項目雖然拿地時間較早,但至今仍未完工。
雖然存在部分項目體量偏大的現實,但動輒十幾年的開發周期,仍然令長和系難逃「囤地」的嫌疑。
從公司的公開表態來看,部分項目開發周期過長,存在規劃調整、政府審計、土地糾紛等不可控因素。但總體來看,自身原因仍占多數。
北京某資深房地產從業者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長和系是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地產商之一,開發經驗豐富,又有「首富」李嘉誠的「光環」加持,因此早年間頗受地方政府青睞。2010年之前,長和系往往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取土地,而且在開發期限上,通常能獲得一再寬限。
他表示,這是港資房企早年間曾普遍享受的「特權」,並一度令內地房地產商十分艷羡。當時恰逢中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僅通過土地升值,長和系就能獲取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收益。
事實上,這種做法在當時已經十分常見。2009年,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中國有一批房地產開發商是從來不蓋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他認為,這部分開發商占行業的1/3。
屢屢「踩線」的長和系
作為長和系的掌舵者,李嘉誠多次否認公司存在「囤地」的情況。2014年7月,迫於外界壓力,李嘉誠回應稱,「長實與和黃在內地的土地項目並不存在囤地情況,也沒有囤地意圖,甚至一直希望儘快完成發展及出售項目,以便收回資金再發展。」
但按照相關規定,我國對閑置土地一直有明確的界定標準。
根據自然資源部(時稱「國土資源部」)於1999年下發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土地合同生效后一年未開工建設的、在建設面積不足1/3(或總投資額不足25%)但無理由停工超過1年的,均被視為閑置土地。
該文件還規定,「對閑置滿1年的土地,可以徵收相當於土地使用權出讓金20%以下的土地閑置費;滿2年未動工開發的,可以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2008年1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重申土地閑置滿2年、依法應當無償收回的,堅決無償收回。
但由於執行環節長期不夠嚴格,到了2009年和2010年,閑置土地問題已經較為嚴重。為此,2010年3月至7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了房地產用地專項整治工作,集中力量清理查處不及時開發建設囤地炒地、違反法律法規閑置土地等突出問題。
國土資源部還要求,各地務必於10月底前基本完成查處任務。
2012年,修訂后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開始施行,意味著對閑置用地處置的制度化建設正式告一段落。
在此期間,長和系旗下的部分項目屢屢因「踩線」而被曝光。
2007年,東莞國土資源局以「海逸豪庭項目閑置土地最多,時間達到95個月」為由,對長江實業旗下的東莞冠亞環崗湖商住區建造有限公司開出高達7915萬元的土地閑置費罰單。這也是當時最大的一筆土地閑置罰單。
據悉,「涉事」的海逸豪庭項目位於東莞厚街鎮,佔地3600萬平方米,但自上世紀90年代開發至2007年,落成面積還不到1%。
2010年初,有機構披露了上海330宗「批而未用」的「拋荒」地塊,其中包括長江實業旗下的馬橋住宅項目。
2010年8月,有媒體曝光了一份1457宗閑置土地「黑名單」,據稱,這份名單是由國土部交由當時的銀監會做風險排查之用。長和系共有兩宗土地「上榜」,分別是和記黃埔旗下的北京逸翠園2H1、2H2地塊以及位於廣東珠海的一宗住宅地塊。
套現與「離場」
嚴查閑置土地的風潮過後,長和系在內地的發展策略出現調整。從2013年開始,長和系甚少在公開市場拿地。相反,公司開始出售旗下的地產項目。
僅2013年,通過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東方匯經中心,長和系共回籠資金約120億港元。
2014年,長和系又先後轉讓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長圓集團股權、北京盈科中心、重慶大都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等項目。
「這種調整與內地市場環境的變化有關。」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長和系的基本策略是「低進高拋」,但2013年以後,內地土地市場競爭激烈,地價不斷攀高,而房價在嚴厲的調控下,上漲乏力。
在此之前,長和系一直對內地房地產市場頗有興趣。

2010年初,李嘉誠公開表示,長江實業土地儲備足夠未來5至6年使用,由於平均成本較低,加上負債低和備用資金充裕,可動用不少於500億港元進行投資。
「長和系」的拿地成本有多低?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當時的土地儲備約1022萬平方米,大部分通過與長江實業共同持有,在內地的平均土地成本為1980元/平方米。
其中,和記黃埔於2012年12月獲取的武漢市蔡甸區的一宗土地,樓麵價僅為1502元/平方米。
作為對比,當時的行業「老大」萬科,2012年的平均拿地成本約為2790元/平方米。
內地房地產調控不斷加碼,也令長和系感到壓力。和記黃埔在2012年年報中稱,「政府壓抑住宅樓價上漲之措施於2012年繼續對市場情緒有不利影響」。
2014年,和記黃埔繼續表示,由於流動性緊張情況日益加劇,公司在數個內地城市「繼續面對激烈之減價戰」。受此影響,2014年和黃的地產業務收入下降三成以上。
2015年,李嘉誠重組旗下的長和系帝國,將長實與和黃的非地產業務併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地產併入上市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
此舉意在減少兩家公司業務交叉的弊端,有助於集中發力。但調整后,公司在內地市場的拓展仍然乏力,反而繼續出售旗下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長和系多次出售內地及中國香港的物業,套現金額逾1150億港元。
與此同時,對長和系「囤地、捂盤」的詬病一直存在。
2019年10月,長江實業將大連市西崗區黑嘴子項目出售給融創中國,作價超過40億元。長實於2011年獲取改項目,8年間仍未開發完畢。按照19億元的拿地價格計算,此次出售的收益超過100%。
近期被成都高新區處罰的和黃成都公司,於2004年低價買入南城都匯項目。今年7月,和黃將項目轉讓給禹州集團。期間經過16年的「囤地」,仍未開發完畢。
嚴躍進指出,從大邏輯上看,長和系近年來頻繁騰挪資產,有著「削減亞太、加碼歐洲」的資產運營脈絡。
但從房地產開發的角度,長和系的開發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下的內地樓市。
他表示,隨著內地樓市「黃金時代」終結,以及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樓市周期逐漸被「熨平」,地價和房價很難再出現大起大落。對於房企來說,依靠長期持有,來獲取資產升值收益的模式已經行不通。相反,藉助相對穩健的高周轉,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更加適合企業的發展。
但「高周轉」似乎從來不是長和系的強項。多數受訪者認為,如果不對開發運營策略做出調整,長和系的「離場」將不可避免。
截至2020年年中,長和系共有可開發土地儲備約1000萬平方米,其中90%位於中國內地。與2015年相比,長和系的土地儲備總規模和內地土儲規模均下降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