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財政廳答代表:安徽高校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不相稱
北京新浪網 (2020-08-23 21:27)
原標題:安徽省財政廳答代表:安徽高校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不相稱
安徽省財政廳網站8月21日發佈的《關於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第022號代表建議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函》),披露了安徽省財政廳答覆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副院長金小干提出的「關於加大政府對高校財政投入的建議」的具體內容。
安徽省財政廳在成文於6月22日的《答覆函》中指出,金小干在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提出的上述建議,「分析我省高校財政投入情況,反映高校經費短缺問題,提出提高生均撥款標準,加大政府對高校投入等建議,對下一步推進我省『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內涵式發展,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介紹,近年來,安徽省各級財政部門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全省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1223.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6.6%,超過財政部核定該省支出比例的1.6個百分點,教育支出已成為第一大類支出,切實保障了各級各類學校正常運轉。
「我省高校教育教學事業發展不僅與財政投入相關,更取決於高校自身的管理改革等因素。」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從「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還不相稱」等四個方面分析指出,「省屬高校亟待推進管理改革。」
(一)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還不相稱。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財政不斷加大對高校的投入,並在生均撥款外設置高校發展專項經費,用於學科建設。但財政經費投入產出率還不高,投入效果還不明顯、不對等。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省僅有5所高校的13個學科獲得B等級,其餘學科評定等次均在B等級以下,高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低,與新疆、西藏、海南、青海等省份相當,就中部省份來看,不及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低於我省的河南、山西【河南省5所高校的1個學科獲得A-等級,10個學科獲得B+等級,17個學科獲得B等級。山西省6所高校的5個學科獲得B+等級,11個學科獲得B等級】。
(二)高校發展改革管理責任落實還不到位。高校審計、巡視、巡查結果也暴露出一些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過於看重高校的數量和規模,存在偏重建設新校區,擴大校園面積,大多數高校都有多個校區,有的多達3-4個,一些高校土地房產長期閑置,利用率低,運行管理成本高,基建等貸款規模不降反升。截至2019年底,我省高校貸款餘額21.3億元,較上年增加8.2億元,增長62.9%。忽視提升學科質量和辦學特色,一些高校重硬體輕軟體、重外延輕內涵,盲目購置儀器設備,造成閑置浪費。一些高校資源資產整合利用不夠,資產出租收入未應收盡收,與所屬企業事企不分,校辦企業長期虧損,資本運營效率不高。部分高校內控機制還不健全。
(三)高校人員經費支出比重大。一些高校人員工資獎金標準和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對高層次人才和一線人員的差別化管理還不夠,還存在吃大鍋飯問題。從了解的部分高校發現,還存在人員超編、附屬單位養人負擔重等問題。2019年高校人員經費65.8億元,占高校財政經費支出比例達74.2%,也擠佔了內涵建設經費【經了解,中央部屬高校人員經費佔高校財政經費支出比例平均約為4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員經費支出占高校財政經費支出比例約為33%】。
(四)高校多元化籌資能力還比較弱。學費標準低,我省本科高校學費標準於2000年制定,近20年來未作調整,高校學生平均學費為4331元,比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低1200元。若參照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收費,預計每年可增加學費收入6.7億元,用於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產學研合作收入還比較少,2018年,我省28所高校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共計53544.1萬元,主要集中在安徽工業大學11149萬元、安徽建築大學5933.4萬元、安徽農業大學5862.8萬元,其他每校平均僅1224萬元。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3.7%。獲取社會捐贈資金少,2018年,僅有15所高校獲得社會捐贈,資金共計9064.8萬元,其中: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所獲捐贈分別為5000萬元、1406.2萬元、1127.2萬元,其他每校平均獲得捐贈收入為127.6萬元。高校捐贈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0.6%。
最後,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下一步,我們將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貫徹落實全國、省教育大會精神,服務支持高等教育強省建設。一是加大高校經費投入,支持教育部門遵循高校事業發展規律和特點,既積極而為,又量力而行,結合財力情況等因素,優化高等教育支出結構,進一步完善「生均+專項」的經費保障機制,持續助力我省「雙一流」和高峰學科建設。二是拓寬高校籌資渠道,會同有關部門推動高校學費調整工作,盤活資產資源,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主動爭取社會捐贈等,多途徑增加高校收入,用於「雙一流」建設。三是突出保障重點,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秉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觀念,突出支持重點學校、重點學科、特色優勢學科、重點人才、關鍵平台等內涵建設,定目標、定責任、定績效,強化考核,落實主管部門和高校建設資金績效目標責任,建立資金分配與績效結果挂鉤機制,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四是強化高校內部管理,堅持勤儉節約過緊日子,嚴格財務管理,嚴肅財經紀律,量入為出,優化結構,進一步規範財務收支行為,防範高校財務風險。支持教育部門規範編製管理,規範用工,改革完善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內生動力。進一步推進後勤服務社會化,清理規範校辦企業,促進提質增效。
安徽省財政廳在成文於6月22日的《答覆函》中指出,金小干在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提出的上述建議,「分析我省高校財政投入情況,反映高校經費短缺問題,提出提高生均撥款標準,加大政府對高校投入等建議,對下一步推進我省『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內涵式發展,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介紹,近年來,安徽省各級財政部門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全省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1223.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為16.6%,超過財政部核定該省支出比例的1.6個百分點,教育支出已成為第一大類支出,切實保障了各級各類學校正常運轉。
「我省高校教育教學事業發展不僅與財政投入相關,更取決於高校自身的管理改革等因素。」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從「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還不相稱」等四個方面分析指出,「省屬高校亟待推進管理改革。」
(一)學科發展水平與財政投入還不相稱。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財政不斷加大對高校的投入,並在生均撥款外設置高校發展專項經費,用於學科建設。但財政經費投入產出率還不高,投入效果還不明顯、不對等。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省僅有5所高校的13個學科獲得B等級,其餘學科評定等次均在B等級以下,高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低,與新疆、西藏、海南、青海等省份相當,就中部省份來看,不及高校生均教育支出低於我省的河南、山西【河南省5所高校的1個學科獲得A-等級,10個學科獲得B+等級,17個學科獲得B等級。山西省6所高校的5個學科獲得B+等級,11個學科獲得B等級】。
(二)高校發展改革管理責任落實還不到位。高校審計、巡視、巡查結果也暴露出一些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問題:過於看重高校的數量和規模,存在偏重建設新校區,擴大校園面積,大多數高校都有多個校區,有的多達3-4個,一些高校土地房產長期閑置,利用率低,運行管理成本高,基建等貸款規模不降反升。截至2019年底,我省高校貸款餘額21.3億元,較上年增加8.2億元,增長62.9%。忽視提升學科質量和辦學特色,一些高校重硬體輕軟體、重外延輕內涵,盲目購置儀器設備,造成閑置浪費。一些高校資源資產整合利用不夠,資產出租收入未應收盡收,與所屬企業事企不分,校辦企業長期虧損,資本運營效率不高。部分高校內控機制還不健全。
(三)高校人員經費支出比重大。一些高校人員工資獎金標準和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對高層次人才和一線人員的差別化管理還不夠,還存在吃大鍋飯問題。從了解的部分高校發現,還存在人員超編、附屬單位養人負擔重等問題。2019年高校人員經費65.8億元,占高校財政經費支出比例達74.2%,也擠佔了內涵建設經費【經了解,中央部屬高校人員經費佔高校財政經費支出比例平均約為4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員經費支出占高校財政經費支出比例約為33%】。
(四)高校多元化籌資能力還比較弱。學費標準低,我省本科高校學費標準於2000年制定,近20年來未作調整,高校學生平均學費為4331元,比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低1200元。若參照中部其他五省平均水平收費,預計每年可增加學費收入6.7億元,用於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產學研合作收入還比較少,2018年,我省28所高校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共計53544.1萬元,主要集中在安徽工業大學11149萬元、安徽建築大學5933.4萬元、安徽農業大學5862.8萬元,其他每校平均僅1224萬元。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3.7%。獲取社會捐贈資金少,2018年,僅有15所高校獲得社會捐贈,資金共計9064.8萬元,其中: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所獲捐贈分別為5000萬元、1406.2萬元、1127.2萬元,其他每校平均獲得捐贈收入為127.6萬元。高校捐贈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僅0.6%。
最後,安徽省財政廳在《答覆函》中,下一步,我們將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貫徹落實全國、省教育大會精神,服務支持高等教育強省建設。一是加大高校經費投入,支持教育部門遵循高校事業發展規律和特點,既積極而為,又量力而行,結合財力情況等因素,優化高等教育支出結構,進一步完善「生均+專項」的經費保障機制,持續助力我省「雙一流」和高峰學科建設。二是拓寬高校籌資渠道,會同有關部門推動高校學費調整工作,盤活資產資源,推進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主動爭取社會捐贈等,多途徑增加高校收入,用於「雙一流」建設。三是突出保障重點,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秉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觀念,突出支持重點學校、重點學科、特色優勢學科、重點人才、關鍵平台等內涵建設,定目標、定責任、定績效,強化考核,落實主管部門和高校建設資金績效目標責任,建立資金分配與績效結果挂鉤機制,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四是強化高校內部管理,堅持勤儉節約過緊日子,嚴格財務管理,嚴肅財經紀律,量入為出,優化結構,進一步規範財務收支行為,防範高校財務風險。支持教育部門規範編製管理,規範用工,改革完善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內生動力。進一步推進後勤服務社會化,清理規範校辦企業,促進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