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雕塑專業怎樣形成?「雕塑基因」特展挖掘作品填補空白
北京新浪網 (2020-08-23 18:09)
原標題:央美雕塑專業怎樣形成?「雕塑基因」特展挖掘作品填補空白
澎湃新聞獲悉,「雕塑基因——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教學體系構建中的多種傳統」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以三個板塊回顧了央美「雕塑基因」的來源:法國、蘇聯與中國本土。同時,近年來一批新增補的作品也填補了館藏空白,通過這一專題展覽首次向公眾呈現。
由於疫情閉館特殊情況,這場分量十足的展覽分為線上、線下兩個階段展示。8月,採用線上展示的方式,9月線下展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A展廳展出。

「雕塑基因」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精品陳列系列之一,該系列自2012年開始,已經舉辦多期,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品牌項目之一。該項目通過梳理館藏品,「將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歷史、精神和價值』作為館藏表述的基本面向,以館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場』的近現代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的歷史敘述並期待引起討論為基本抱負。」圍繞近現代美術史當中的一些問題,有序的展開策劃和展示。
「雕塑基因」展聚焦於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時間劃定為改革開放之前,通過對這一部分藏品進行研究、梳理,策劃相關主題展覽,挖掘館藏作品與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早期建設之間的關係。
雕塑基因,來自法國、蘇聯與中國本土


在線展覽內容
展覽結合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教學和創作的發展,通過相關館藏品的展示,嘗試剖析多種傳統在雕塑教學體系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並對於雕塑專業的這一歷史時期發展進行回顧。
策展方表示,「鑒於館藏品和研究資料的局限,本次展覽還有很多不足,僅向觀眾呈現特定歷史時期下的作品創作面貌和一般史實,喚起觀者對於這段歷史的思考。另外,展覽籌劃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早期中國現代雕塑已經大量毀壞和遺失,使我們遺憾、惋惜,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雕塑藝術如何才能夠更有效的保存。」
增補館藏,填補研究空白
展覽分為三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法國雕塑經驗——留法學習的教師和他們的傳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雕塑系舊影


第二個板塊是「蘇聯教學引進——留蘇學生與克林杜霍夫雕塑訓練班」。
新中國初期,如何使雕塑教育走向正規化,完善中國的雕塑教學與創作體系?大胆地向蘇聯學習辦正規化高等藝術教育的系統經驗,成為了迫切要求。


錢紹武 1953-1959年留蘇期間作品
第三個板塊是「民族雕塑傳統在教學中的探索」。

「民族雕塑傳統在教學中的探索」在線展覽內容

「民族雕塑傳統在教學中的探索」在線展覽內容

民間雕塑研究班總結手稿

在線展覽內容
展覽將展至9月30日,目前為線上展覽,線下展預計於9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A展廳展出。
(本文文圖資料來自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