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政治新聞 > 中央社

                      張安平親自出席 台泥燒垃圾環差初審通過

                      中央社 (2020-07-13 19:30)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3日電)花蓮縣政府盼台泥 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生活垃圾,解決花蓮垃圾困境 。環境差異分析經過3次初審,環評委員今天決議有條 件通過;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到場說明,台泥可成為城市 的淨化器。

                      花蓮沒有垃圾焚化爐,多年來委託宜蘭利澤焚化爐 代燒,花蓮縣環保局依促參法招商,去年5月評選通過 台泥提出的「花蓮縣水泥業(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民間 自提BOO案」,並由台泥提出環境影響說明書的第4次環 差分析報告,今天由花蓮縣環評委員會進行專案小組第 3次初審會議。

                      此案環境影響差異說明書自去年9月送進縣府展開 環評,今年2月召開第一次專家審查會,今天經過近4小 時會議,由主席東華大學環境學院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劉瑩三宣布決議為有條件通過,未來花蓮縣環保局 成立環境監督委員會監督,預計接下來將送入花蓮縣政 府環評大會,進行最後一道審查。

                      會議開始前,花蓮和中及宜蘭澳花部落等民眾20多 人,舉海報抗議「不要空污、要生存」、「霸道排除原 民諮商同意」等。澳花部落族人楊純宜指出,台泥水泥 窯燒垃圾案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未進行須經周邊部落 同意的程序,台泥公司未曾與周邊部落協商與討論,侵 害在地原住民族權益。

                      部落青年認為,此案審議缺乏社會影響評估,並未 進行對周邊聚落的健康、社會環境影響,應做環境影響 評估,而非環境差異分析。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今天出席會議,並以聯合國永續 發展17項指標來驗證台泥努力的成果,包括從疫情發生 至今,台泥集團及雲朗觀光集團總共1.7萬個員工無人 放無薪假。台泥DAKA-開放生態循環工廠自今年1月對外 開放以來,吸引近70萬人次到訪,創造5000萬元的營收 ,也投入逾100萬元在當地和平國小教育基金。

                      張安平表示,台泥可以成為城市的淨化器,產生的 飛灰與戴奧辛都是遠低於國家標準,像是飛灰國家標準 是10%、台泥是2.2%;戴奧辛標準是0.1奈克( ng-TEQ/Nm3 )、台泥僅0.007奈克。

                      環評委員上一次會議要求台泥提出污染排放量推估 ,台泥回覆表示,氣化爐污染物排放經處理後二氧化硫 、粒狀物等均低於法規標準。

                      對於台泥今天提出的資料,評審委員們陸續表示意 見,有委員認為「這次報告中看到戴奧辛監測頻率提升 ,可以消弭大家的疑慮;氣化爐技術在無氧環境,把廢 棄物變成有用物質再次循環利用是很好的」。

                      也有評審委員提醒台泥,一般民眾不太了解水泥製 程,「如果能了解,就會理解未來鍛燒爐就像是鍋子裡 糖炒栗子,減少一些民眾的疑慮」。

                      花蓮縣政府環保局指出,縣府考慮很多面向,並不 草率,只是希望將全縣32萬名鄉親產生的垃圾,在一個 有監督的機制下妥善處理,「花蓮的垃圾要自己處理, 這一代不面對,誰要面對」。(編輯:謝雅竹) 1090713

                      上一則:新北永和路坍釀災 首次協調會後營造商代表受訪
                      下一則:台泥燒垃圾環差初審 民眾抗議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