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當年沒考好的自己說一聲,沒關係」
北京新浪網 (2020-07-07 20:43)
原標題:「想跟當年沒考好的自己說一聲,沒關係」
原創 看理想編輯部 看理想
今天,是高考的大日子。
面對高考,我們說這是命運的轉折點。的確,它決定了你去那座城市上大學,認識什麼樣的同學,可能從事什麼行業,畢業之後有著怎樣的起點……
而無論自己考得如何、無論畢業多久,大家都總是對高考心懷敬畏,這份記憶彷彿深入骨髓,多年後還會在深夜驚恐地從高考失利的噩夢中醒來。
為什麼我們格外重視這「一生一次的大考」?也許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傳說中決定人生的機會又愛又怕。
羡慕那些後半程還沒被寫好的考生們,他們的另外一隻鞋還沒落下,在此還有轉圜的餘地,與改變人生的可能。
也害怕、並且到現在都在害怕自己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就此與人生的正途失之交臂,甚至無數次問過自己,要是當時發揮得更好一點,是不是就能少走一些彎路,走向更好、更平順的生活?
說起來,我們好像一直在追求一種按部就班、順順噹噹的人生。生活的列車在上學、畢業、工作、升職、成家……這幾站之間按照最優路線不間斷地開動,跑得更快的人被稱為「人生贏家」,遲遲未到站的人則會被指責「浪費大好人生」。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向錦鯉許願的那樣,一直一帆風順呢?這裏,我們就收集了一些關於錯過、關於失利、關於自願或被迫走了彎路的「繞路」故事。
別害怕,人生不只有失之交臂,還有峰迴路轉。
很奢侈的一件事,是給予過自己繞路的時間
@獃獃犀
本科畢業以後整整一年在家脫產考公,這是當時的我認為的「最正確最應該的事」,結果把自己逼出了抑鬱情緒,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在這個世界繼續走下去,覺得自己毫無能力。
調整情緒整整半年,然後小心翼翼的走進社會去工作,現在還需要時不時逃去心理諮詢室做心理建設。
我沒有選擇繞路,是命運讓我只能繞路,事實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甘心就這樣浪費時間,看了一些書、做過心理諮詢、去殘疾人庇護中心做義工、有力氣的時候寫日記……
說實話,我一直不相信世界上一勞永逸的捷徑。即使是走在「畢業—就業—升職—結婚」這條捷徑的「幸運兒」,他們仍有自己的苦痛。我開始接納正軌之外的人生體驗,不再逼迫自己一定要走正軌。
我這段繞路的時間很奢侈,但不是浪費。奢侈在於人生的關鍵節點,我卻慢下來甚至停下腳步。
回頭去審視過去25年的疤痕,那些需要得到擁抱的部分,有一些被看到了,我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個很完整的「人」,這對我很重要。
我會永遠保持戰勝深淵的勇氣
@大顆枇杷
我是在上海的一所師範大學讀的研究生,有一個對我很好的導師和師門,我們專業的就業也還不錯。本來按照常軌,我應該在上海的一所學校任教,畢業那年拿到上海戶口,慢慢晉陞,父母幫忙付個首付,成為「新上海人」。
但因為父親診斷出間質性肺炎(比肺癌還沒治的一種絕症),我痛苦地抉擇了很久后決定回去。畢業那一年,我基本都在家獃著,陪伴父母,家鄉的事業單位和教師招考也都沒考上。後來找到兩個在線教師的工作,開始在家裡一邊照顧生病的長輩,一邊上課掙點零花錢。
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個月,我終於忍不了,去深圳做了語文教學研究,做了八個月辭職,又在看了三個月的書後,和姐姐開起了做文化創意的工作室。現在我們在一起做繪本,也和各方的朋友一起做設計、創意還有包裝方面的項目,很有動力,不再迷茫了。
我終於在這一段時間里理清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原來人生不是永遠向上,它隨時有可能滑向未知的深淵。我們必須有勇氣去戰勝這種會滑下去的突發事件,也要能將自己拉回正軌的能力。
但我終於不害怕了,能夠進入到社會中了。我也接受自己隨時可能的「失敗」,但是我不接受自己會平庸了,一定要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去找自己要走的路,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我一點不後悔這段繞路,這對我的人生太重要了。
青春太好,好到怎麼過都要生悔
@如水
大部分讀研的人都是21、22歲時就已經規劃好了,去讀書了,而我是在職場才發現的。這段繞路只能說在完成自己的心愿之一,就是當一名教書匠。
大一大二因為覺得自己的專業(英語)無用,跑去讀心理學,考取心理諮詢師證;大三大四才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當心理諮詢師,因為會受到太多負面信息影響,又回歸到自己的本專業。
畢業后就在教育教學路上走了6年,才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學術,於是在工作的第6個年頭申請國外研究生,出去讀研。
現在雖然想要做學術,但是我不能說現在順利申請到了學校就是「繞」回正軌,可能以後還有其他機會來頓悟呢,未來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收穫是要活在當下,好好「繞路」,也要不斷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在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時候,要沉得住氣,有耐心。
我覺得這段「繞路」是在浪費人生,可是,人生不就是用來浪費的嗎?有的人浪費在追求物質上,房子車子;有的人浪費在追求精神上,讀書享書。
想起台灣作家張曉風說過的一句話:「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重回職場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
@ZMUSe
去年上半年自己運營的新媒體有所起色,涉及的內容又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所以想要做一年試試。所以去年畢業的我,沒有及時去找工作,而是告訴父母要「考研」,在家又待了一年。
結果認真運營下來,感覺將自己的愛好作為工作並沒有那麼開心,並且現在的新媒體真的不是有興趣有恆心就能做好的東西。最後自己的賬號馬馬虎虎,因為疫情的原因現在還沒找到工作。
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前前後後看了將近三十部日劇,這也是迷茫時期為數不多的精神慰藉吧。
這段時間一個重要的改變是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去上班。很多事情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寫東西也是如此。
因為個人喜好的原因,看日劇經常會選擇輕喜劇性質的職場劇;但苦於缺乏上班的經歷,寫出的東西軟弱無力,難以引起共鳴。
特別是在寫吉高由裡子主演的《我,到點下班》這部劇時,那種無力感達到了頂點。是的,我就是這樣無厘頭的認識到了上班的重要性。有些困擾你許久的問題,你必須去面對它,哪怕解決不了。
曾經吐槽《凪的新生活》的結尾,小凪到了最後還是回去上班了,感情和生活問題其實都沒有解決。
現在想來,這其實就是「繞路」,去經歷不同的事情。那些出現了太久的問題,是需要慢慢解決的。帶著捲髮重回職場並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新一段開始。
從「懸浮」的生活中墜落
@小張
在疫情發生后大家居家隔離的日子里,非常偶然的,我在家跳健身操,導致膝蓋韌帶斷了,之後被迫接受了手術,在家躺了3個月。
最有意思的點是,我當時跳健身操的原因是我在用一個清單軟體,為了強迫自己完成清單上的任務,熱身沒完全才導致後面3個月的休息時間。為了效率,反而休息了,有些好笑。
之前一直在馬不停蹄地上學,上班,加班到了水深火熱,現在反而被強制休息了,這次是一次很難得的回歸自己的體驗。
在躺著的日子里我開始思考效率、時間,和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活的問題。我之前很注重效率,非常希望自己是高效的人,現在反而覺得放鬆很重要。
項飆之前提出過一個「懸浮」的概念,大概意思就是現代很多人在急於擺脫現在的狀態,但期望到達的狀態又不明了,所以一直處在掙扎當中。我以前就這樣,總認為「效率高了就好了」之類的,後來發現可能當下才是意義所在吧。
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就是在他身體被限制之後寫的,真的,作為一個因為腿傷不能出門的人,感覺到身體被限制了反而思維更活躍,開始思考我做的很多事情是否有意義之類的問題。
思考人生問題也許本來就很浪費時間,但一旦想到了,就不能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了。
獨處的時光里,讓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瑜伽貓的飛行夢
第一年考研因為沒有自信放棄了心儀的學校A,選擇了一個難度相對較低的學校B,但是也沒考上。二戰還想要考A校,但是它突然換成了自主命題,為了求穩再一次放棄了,考上了B學校的另一個專業。
現在想起來人生可能就是陰差陽錯吧,如果第一年堅持考A學校或者考B學校我目前所學的專業,就沒有這段繞路的旅程了。
繞路時光里一個人在家附近的大學備考,見證四季的變化,每天都對自己說很多次加油。如今考上了研究生,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現實好像是繞到家更遠的一條路上去,專業上還沒有什麼方向,未來依舊很迷茫。
考研二戰的一年裡沒有刻意去找學習的夥伴,所以擁有了很多獨處的時光,獨處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並且開始學會接納自己。
也發現了生活中原來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好像是生活的旁觀者一樣,記住了夏天下雨時泥土的味道,秋天樹葉落下的聲音,還有十一點多還燈火通明的教學樓……
現在覺得,繞路是命運的安排吧,看似會遲到,但也因此收穫了不一樣的人生。
只要我還可以學,一切就都有希望
@雨天的書
2015年6月畢業,通過畢業前的實習順利留用,所以沒有經歷過四處奔波找工作的境遇,但是工作2年後,越發覺得那份工作不是自己想做的。2017年6月份換了工作方向,從零開始。
繞路的時光里,做了如下事情:補回了畢業季沒有四處奔波找工作的經歷,瘋狂投簡歷、面試,不斷被拒絕,不斷自我懷疑,不斷成長;陸續面試3個多月之後,入職了一家小所,從實習律師到後面正式執業,差不多1年半左右的時間,從零開始學習,學習做法律檢索、裝訂卷宗、準備起訴材料、分析案件爭議焦點、旁聽庭審……
現在執業1年半左右,沒有後悔當初的選擇,喜歡這份職業,覺得是有意義的工作。雖然前面的路依然很艱難、很長,但是目前已經做到自己對自己的認可。
這段經歷給我帶來很多改變,從每天雖然很清閑但充斥著不安全感的狀態,切換為雖然有時會很忙但很開心、很充實。
也讓我自我感覺更好了,有了一些成長型的思維:以前會覺得這個事情我不會,現在會覺得,雖然現在不會,但是我可以學,我以後就會了。
大家既然不穿同一碼鞋,就各自走不一樣的路
@是盒酸奶了
高三藝考失敗后選擇了復讀。雖然我看不清楚當下選擇直行的路,但內心感受特彆強烈:如果我選擇直走,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
就又重走了一遍備戰藝考的路,回想起來應該是挺辛苦的,但那時候的自己已經習慣了。最後終於也去了自己滿意的大學。
復讀應該說是改變我往後人生路的一個很大很自我的決定,一方面,它讓去年只能勉強上個大學的我在復讀後的一年居然可以有選擇去自己滿意院校的權利;另一方面,那決定似乎是自我意識真正覺醒的鑰匙,自己遵從內心為自己而做的第一個大決定。這兩個方面的改變對我後來的人生影響實在太大了。
對我來說這段繞路不僅不是浪費人生,更讓我慢慢明白什麼是我的人生。難道按照社會規範直行的路才是完美的人生嗎?不,不是的,既然人人生而不同,那大家也不可能都穿同一碼鞋。
不充面子,不問結果,慢慢來吧
@瀟可
我因為一次錯誤的志願選擇,選擇讀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馬上在所讀學校的城市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轉眼大學畢業一年,還是不夠成熟,對職業的規劃依舊迷茫,依舊沒用勇氣退學二戰,沒有勇氣辭職。
依舊按部就班過著校園和職場的生活,五天職場兩天校園,一份時間兩份用,晚上加班到很晚依舊回到家看論文,雖然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是什麼樣,反正不被認可的學歷我也沒有執念了,現在的想法就是好好把握當下的,工作努力學習加油,不問結果,希望慢慢的走出迷茫吧。
改變的話就是沒以前那麼追求完美,也不會那麼好面子了,把自己完完全全當社會人看,學習也變成了是自己的事情,反而學習起來也沒那麼功利了,也不會過於患得患失,只是一步一步走下去。
我之前的人生一直是順風順水,自己沒經歷過什麼錯誤的選擇,現在我感覺有些時候彎路反而會讓人更快成長吧,不會在以後迷路。
還沒走到山頂,但是已經在途中找到了方向
@三皮
為了考上北京的學校,我考了四年。
18歲的時候特別叛逆,父母感情不和,家裡的氛圍、繁重的學習壓力讓我覺得生活沒有希望。那段時間上課只想睡覺,成績也一直墊底。
後來,偶然間我看了一部電影,一個曾經輝煌,但現在早已過氣的老牌影星演的,名字叫《摔角王》。我永遠記得,主角留著一頭長而雜亂的金髮,像一頭老雄獅站在拳擊台上,那一刻,他一定找回了昔日風光無限的自己。
我就覺得,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啊,即使生活一再把你打趴下,但不妨礙我追逐夢想,即使孤注一擲。
從那以後,我喜歡上了電影,它或許無法成為救我的良藥,但是它像阿司匹林一樣,能讓我短暫地愉悅。做了三年沉默的文化生,我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後來我就開始一年一年地藝考。
不斷地尋找真實的自己。我是個女孩兒,但我的內心深處住了一個小男孩兒。他勇敢無畏,永遠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只是,他太頑皮了,缺乏一定的自製和約束。
這就是真的我,但我花了四年時間才知道,我是誰,我到底想要什麼。剛開始復讀的時候,我報的是表演專業,後來,即使已經考上了南京的一所藝校,我還是選擇了退學。因為我更喜歡電影和文字,相比外放的表達,它們更內斂更沉澱。後來我就改了報考方向,往幕後專業努力。最後,哈哈,還沒結束。
我正在打怪升級的關鍵時刻。今年是我第四次高考,我想,今年無論什麼結果,我都盡量平和地接受。
經歷了這四年,我知道人生不止一處風景。我當然期望能走到山頂,但如果路實在難走,我也會選擇一處適合我的位置。
我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也體會了四年北京臘月的寒冷。怎麼說呢,一開始會覺得自己耽誤了很多時間。但細想想,其實人生不就這麼回事嗎?
有的人走得又快又急,很快就走到自己滿意的地方。有的人走得慢,還繞了路,還沒找到心儀的地方,但他在沿途看到許多風景,接下來的路,他已經有了方向。
的確,儘管人人都有著對「正軌」的嚮往,能通過最短距離按時到站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人的生活里則是充滿了各種「繞路」。
很多時候看來,這種「繞路」是花費了更長的時間在一件早該做完的事情上,但是也有人在浪費人生的途中看到了「正軌」上看不到的風景,找到了走下去的動力,這段額外的繞路時光,成為了自己值得珍視的回憶。
詹青雲在今年給高考生的祝福語里是這麼寫的:
高考,和以後的某些考試,是珍貴的改變人生路徑的機會。但也一定不是唯一和最後的機會。
世俗的成功給人自由。高考成功是其中一種。但無論有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都不妨礙人盡量自由自在地活著。
這個時候,今年高考的考生已經考完了一門考試,應該聽夠了關於考出好成績的祝福與期許;還沒高考的朋友可能還在為這把頭頂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不安著;已經考完多年的人也許還沒忘記自己當年留下的遺憾——
那麼在這裏,不僅祝你們一往無前,更重要的是,祝你們能乘風破浪。
封面圖及插圖來自
《天才槍手》《風平浪靜的閑暇》
《墊底辣妹》《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內容編輯:蕎木

面對高考,我們說這是命運的轉折點。的確,它決定了你去那座城市上大學,認識什麼樣的同學,可能從事什麼行業,畢業之後有著怎樣的起點……
而無論自己考得如何、無論畢業多久,大家都總是對高考心懷敬畏,這份記憶彷彿深入骨髓,多年後還會在深夜驚恐地從高考失利的噩夢中醒來。

羡慕那些後半程還沒被寫好的考生們,他們的另外一隻鞋還沒落下,在此還有轉圜的餘地,與改變人生的可能。
也害怕、並且到現在都在害怕自己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就此與人生的正途失之交臂,甚至無數次問過自己,要是當時發揮得更好一點,是不是就能少走一些彎路,走向更好、更平順的生活?
說起來,我們好像一直在追求一種按部就班、順順噹噹的人生。生活的列車在上學、畢業、工作、升職、成家……這幾站之間按照最優路線不間斷地開動,跑得更快的人被稱為「人生贏家」,遲遲未到站的人則會被指責「浪費大好人生」。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向錦鯉許願的那樣,一直一帆風順呢?這裏,我們就收集了一些關於錯過、關於失利、關於自願或被迫走了彎路的「繞路」故事。
別害怕,人生不只有失之交臂,還有峰迴路轉。

@獃獃犀
本科畢業以後整整一年在家脫產考公,這是當時的我認為的「最正確最應該的事」,結果把自己逼出了抑鬱情緒,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在這個世界繼續走下去,覺得自己毫無能力。
調整情緒整整半年,然後小心翼翼的走進社會去工作,現在還需要時不時逃去心理諮詢室做心理建設。
我沒有選擇繞路,是命運讓我只能繞路,事實上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甘心就這樣浪費時間,看了一些書、做過心理諮詢、去殘疾人庇護中心做義工、有力氣的時候寫日記……
說實話,我一直不相信世界上一勞永逸的捷徑。即使是走在「畢業—就業—升職—結婚」這條捷徑的「幸運兒」,他們仍有自己的苦痛。我開始接納正軌之外的人生體驗,不再逼迫自己一定要走正軌。
我這段繞路的時間很奢侈,但不是浪費。奢侈在於人生的關鍵節點,我卻慢下來甚至停下腳步。
回頭去審視過去25年的疤痕,那些需要得到擁抱的部分,有一些被看到了,我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個很完整的「人」,這對我很重要。

@大顆枇杷
我是在上海的一所師範大學讀的研究生,有一個對我很好的導師和師門,我們專業的就業也還不錯。本來按照常軌,我應該在上海的一所學校任教,畢業那年拿到上海戶口,慢慢晉陞,父母幫忙付個首付,成為「新上海人」。
但因為父親診斷出間質性肺炎(比肺癌還沒治的一種絕症),我痛苦地抉擇了很久后決定回去。畢業那一年,我基本都在家獃著,陪伴父母,家鄉的事業單位和教師招考也都沒考上。後來找到兩個在線教師的工作,開始在家裡一邊照顧生病的長輩,一邊上課掙點零花錢。
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個月,我終於忍不了,去深圳做了語文教學研究,做了八個月辭職,又在看了三個月的書後,和姐姐開起了做文化創意的工作室。現在我們在一起做繪本,也和各方的朋友一起做設計、創意還有包裝方面的項目,很有動力,不再迷茫了。
我終於在這一段時間里理清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原來人生不是永遠向上,它隨時有可能滑向未知的深淵。我們必須有勇氣去戰勝這種會滑下去的突發事件,也要能將自己拉回正軌的能力。

青春太好,好到怎麼過都要生悔
@如水
大部分讀研的人都是21、22歲時就已經規劃好了,去讀書了,而我是在職場才發現的。這段繞路只能說在完成自己的心愿之一,就是當一名教書匠。
大一大二因為覺得自己的專業(英語)無用,跑去讀心理學,考取心理諮詢師證;大三大四才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當心理諮詢師,因為會受到太多負面信息影響,又回歸到自己的本專業。
畢業后就在教育教學路上走了6年,才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學術,於是在工作的第6個年頭申請國外研究生,出去讀研。
現在雖然想要做學術,但是我不能說現在順利申請到了學校就是「繞」回正軌,可能以後還有其他機會來頓悟呢,未來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這段時間我最大的收穫是要活在當下,好好「繞路」,也要不斷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在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時候,要沉得住氣,有耐心。
我覺得這段「繞路」是在浪費人生,可是,人生不就是用來浪費的嗎?有的人浪費在追求物質上,房子車子;有的人浪費在追求精神上,讀書享書。
想起台灣作家張曉風說過的一句話:「青春太好,好到你無論怎麼過都覺浪擲,回頭一看,都要生悔。」
重回職場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新生活的開始
@ZMUSe
去年上半年自己運營的新媒體有所起色,涉及的內容又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所以想要做一年試試。所以去年畢業的我,沒有及時去找工作,而是告訴父母要「考研」,在家又待了一年。
結果認真運營下來,感覺將自己的愛好作為工作並沒有那麼開心,並且現在的新媒體真的不是有興趣有恆心就能做好的東西。最後自己的賬號馬馬虎虎,因為疫情的原因現在還沒找到工作。
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前前後後看了將近三十部日劇,這也是迷茫時期為數不多的精神慰藉吧。
這段時間一個重要的改變是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去上班。很多事情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寫東西也是如此。
因為個人喜好的原因,看日劇經常會選擇輕喜劇性質的職場劇;但苦於缺乏上班的經歷,寫出的東西軟弱無力,難以引起共鳴。
特別是在寫吉高由裡子主演的《我,到點下班》這部劇時,那種無力感達到了頂點。是的,我就是這樣無厘頭的認識到了上班的重要性。有些困擾你許久的問題,你必須去面對它,哪怕解決不了。
曾經吐槽《凪的新生活》的結尾,小凪到了最後還是回去上班了,感情和生活問題其實都沒有解決。
現在想來,這其實就是「繞路」,去經歷不同的事情。那些出現了太久的問題,是需要慢慢解決的。帶著捲髮重回職場並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新一段開始。

@小張
在疫情發生后大家居家隔離的日子里,非常偶然的,我在家跳健身操,導致膝蓋韌帶斷了,之後被迫接受了手術,在家躺了3個月。
最有意思的點是,我當時跳健身操的原因是我在用一個清單軟體,為了強迫自己完成清單上的任務,熱身沒完全才導致後面3個月的休息時間。為了效率,反而休息了,有些好笑。
之前一直在馬不停蹄地上學,上班,加班到了水深火熱,現在反而被強制休息了,這次是一次很難得的回歸自己的體驗。
在躺著的日子里我開始思考效率、時間,和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活的問題。我之前很注重效率,非常希望自己是高效的人,現在反而覺得放鬆很重要。
項飆之前提出過一個「懸浮」的概念,大概意思就是現代很多人在急於擺脫現在的狀態,但期望到達的狀態又不明了,所以一直處在掙扎當中。我以前就這樣,總認為「效率高了就好了」之類的,後來發現可能當下才是意義所在吧。
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就是在他身體被限制之後寫的,真的,作為一個因為腿傷不能出門的人,感覺到身體被限制了反而思維更活躍,開始思考我做的很多事情是否有意義之類的問題。
思考人生問題也許本來就很浪費時間,但一旦想到了,就不能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了。
獨處的時光里,讓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
@瑜伽貓的飛行夢
第一年考研因為沒有自信放棄了心儀的學校A,選擇了一個難度相對較低的學校B,但是也沒考上。二戰還想要考A校,但是它突然換成了自主命題,為了求穩再一次放棄了,考上了B學校的另一個專業。
現在想起來人生可能就是陰差陽錯吧,如果第一年堅持考A學校或者考B學校我目前所學的專業,就沒有這段繞路的旅程了。
繞路時光里一個人在家附近的大學備考,見證四季的變化,每天都對自己說很多次加油。如今考上了研究生,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但是現實好像是繞到家更遠的一條路上去,專業上還沒有什麼方向,未來依舊很迷茫。
考研二戰的一年裡沒有刻意去找學習的夥伴,所以擁有了很多獨處的時光,獨處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並且開始學會接納自己。
也發現了生活中原來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好像是生活的旁觀者一樣,記住了夏天下雨時泥土的味道,秋天樹葉落下的聲音,還有十一點多還燈火通明的教學樓……

只要我還可以學,一切就都有希望
@雨天的書
2015年6月畢業,通過畢業前的實習順利留用,所以沒有經歷過四處奔波找工作的境遇,但是工作2年後,越發覺得那份工作不是自己想做的。2017年6月份換了工作方向,從零開始。
繞路的時光里,做了如下事情:補回了畢業季沒有四處奔波找工作的經歷,瘋狂投簡歷、面試,不斷被拒絕,不斷自我懷疑,不斷成長;陸續面試3個多月之後,入職了一家小所,從實習律師到後面正式執業,差不多1年半左右的時間,從零開始學習,學習做法律檢索、裝訂卷宗、準備起訴材料、分析案件爭議焦點、旁聽庭審……

這段經歷給我帶來很多改變,從每天雖然很清閑但充斥著不安全感的狀態,切換為雖然有時會很忙但很開心、很充實。
也讓我自我感覺更好了,有了一些成長型的思維:以前會覺得這個事情我不會,現在會覺得,雖然現在不會,但是我可以學,我以後就會了。
大家既然不穿同一碼鞋,就各自走不一樣的路
@是盒酸奶了
高三藝考失敗后選擇了復讀。雖然我看不清楚當下選擇直行的路,但內心感受特彆強烈:如果我選擇直走,我一定會後悔一輩子。
就又重走了一遍備戰藝考的路,回想起來應該是挺辛苦的,但那時候的自己已經習慣了。最後終於也去了自己滿意的大學。
復讀應該說是改變我往後人生路的一個很大很自我的決定,一方面,它讓去年只能勉強上個大學的我在復讀後的一年居然可以有選擇去自己滿意院校的權利;另一方面,那決定似乎是自我意識真正覺醒的鑰匙,自己遵從內心為自己而做的第一個大決定。這兩個方面的改變對我後來的人生影響實在太大了。
對我來說這段繞路不僅不是浪費人生,更讓我慢慢明白什麼是我的人生。難道按照社會規範直行的路才是完美的人生嗎?不,不是的,既然人人生而不同,那大家也不可能都穿同一碼鞋。
不充面子,不問結果,慢慢來吧
@瀟可
我因為一次錯誤的志願選擇,選擇讀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馬上在所讀學校的城市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轉眼大學畢業一年,還是不夠成熟,對職業的規劃依舊迷茫,依舊沒用勇氣退學二戰,沒有勇氣辭職。
依舊按部就班過著校園和職場的生活,五天職場兩天校園,一份時間兩份用,晚上加班到很晚依舊回到家看論文,雖然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是什麼樣,反正不被認可的學歷我也沒有執念了,現在的想法就是好好把握當下的,工作努力學習加油,不問結果,希望慢慢的走出迷茫吧。

我之前的人生一直是順風順水,自己沒經歷過什麼錯誤的選擇,現在我感覺有些時候彎路反而會讓人更快成長吧,不會在以後迷路。
還沒走到山頂,但是已經在途中找到了方向
@三皮
為了考上北京的學校,我考了四年。
18歲的時候特別叛逆,父母感情不和,家裡的氛圍、繁重的學習壓力讓我覺得生活沒有希望。那段時間上課只想睡覺,成績也一直墊底。
後來,偶然間我看了一部電影,一個曾經輝煌,但現在早已過氣的老牌影星演的,名字叫《摔角王》。我永遠記得,主角留著一頭長而雜亂的金髮,像一頭老雄獅站在拳擊台上,那一刻,他一定找回了昔日風光無限的自己。
我就覺得,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啊,即使生活一再把你打趴下,但不妨礙我追逐夢想,即使孤注一擲。
從那以後,我喜歡上了電影,它或許無法成為救我的良藥,但是它像阿司匹林一樣,能讓我短暫地愉悅。做了三年沉默的文化生,我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後來我就開始一年一年地藝考。
不斷地尋找真實的自己。我是個女孩兒,但我的內心深處住了一個小男孩兒。他勇敢無畏,永遠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只是,他太頑皮了,缺乏一定的自製和約束。
這就是真的我,但我花了四年時間才知道,我是誰,我到底想要什麼。剛開始復讀的時候,我報的是表演專業,後來,即使已經考上了南京的一所藝校,我還是選擇了退學。因為我更喜歡電影和文字,相比外放的表達,它們更內斂更沉澱。後來我就改了報考方向,往幕後專業努力。最後,哈哈,還沒結束。
我正在打怪升級的關鍵時刻。今年是我第四次高考,我想,今年無論什麼結果,我都盡量平和地接受。
經歷了這四年,我知道人生不止一處風景。我當然期望能走到山頂,但如果路實在難走,我也會選擇一處適合我的位置。
我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也體會了四年北京臘月的寒冷。怎麼說呢,一開始會覺得自己耽誤了很多時間。但細想想,其實人生不就這麼回事嗎?
有的人走得又快又急,很快就走到自己滿意的地方。有的人走得慢,還繞了路,還沒找到心儀的地方,但他在沿途看到許多風景,接下來的路,他已經有了方向。
的確,儘管人人都有著對「正軌」的嚮往,能通過最短距離按時到站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人的生活里則是充滿了各種「繞路」。
很多時候看來,這種「繞路」是花費了更長的時間在一件早該做完的事情上,但是也有人在浪費人生的途中看到了「正軌」上看不到的風景,找到了走下去的動力,這段額外的繞路時光,成為了自己值得珍視的回憶。

高考,和以後的某些考試,是珍貴的改變人生路徑的機會。但也一定不是唯一和最後的機會。
世俗的成功給人自由。高考成功是其中一種。但無論有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都不妨礙人盡量自由自在地活著。
這個時候,今年高考的考生已經考完了一門考試,應該聽夠了關於考出好成績的祝福與期許;還沒高考的朋友可能還在為這把頭頂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不安著;已經考完多年的人也許還沒忘記自己當年留下的遺憾——
那麼在這裏,不僅祝你們一往無前,更重要的是,祝你們能乘風破浪。

《天才槍手》《風平浪靜的閑暇》
《墊底辣妹》《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內容編輯: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