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列國志|美國:避免過度干預,在種族問題上如履薄冰
北京新浪網 (2020-07-04 21:49)
原標題:人工智慧列國志|美國:避免過度干預,在種族問題上如履薄冰
編者按: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將於7月9日至7月11日舉行。此次大會採用線上為主、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邀請550餘位演講嘉賓參會,圍繞AI深度賦能行業和AI向善規範發展等話題,討論AI賦能的現狀、難點和未來前景,推動智能時代的傳統行業轉型。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各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希望能為讀者呈現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人工智慧發展圖景。今日推出人工智慧列國志之美國篇。作為人工智慧科研和產業界的領頭羊,美國政府較早開始關注自動化對就業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隨著人工智慧深入發展,相關倫理問題,尤其是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受到美國政府以及社會的普遍關注。
從研究機構到科技企業,從人才儲備到資本投入,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都保持著質和量上的絕對優勢。政府在美國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可圈可點。
白宮較早開始關注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將對就業、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影響,試圖通過政策制定來應對相應挑戰,並確保人工智慧的發展能釋放企業和工人的創造潛力。
2020年1月7日,美國白宮提出10條人工智慧監管原則,要求避免聯邦機構對人工智慧應用的過度干預,強調監管的靈活性。白宮在一份事實清單中表示,聯邦機構應「建立靈活的框架,而不是一刀切的監管。」
人臉識別監管:政府力度與社會態度
不同於白宮的「避免過度干預」原則,美國地方政府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展現出擔憂和謹慎態度。這種差異在人臉識別技術的監管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2019年5月,舊金山通過人臉識別禁用法令,禁止城市工作人員購買和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成為全球首個禁止人臉識別的城市。隨後,奧克蘭和薩默維爾市也通過人臉識別禁令。
舊金山在一項關於監視技術的行政法規——《停止秘密監視條例》中,針對人臉識別技術特別指出,「人臉識別技術危害公民權利和公民自由的傾向大大超過了其聲稱的好處,這項技術將加劇種族不平等,並威脅到我們不受政府長期監控的生活能力」。
弗洛伊德事件后,人臉識別使用爭議再次引發討論。美國多家科技公司,包括微軟、IBM、亞馬遜等都已表示暫停向美國警方提供人臉識別系統。「技術可以提高透明度,幫助警察保護社區,但絕不能放大歧視與種族不平等。」IBM首席執行官克里希納在給美國國會議員的公開信中這樣講到。
同時,相關機構也表達了對當前人臉識別技術的質疑態度並呼籲政府加強監管。2019年6月30日,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的技術政策小組呼籲,以記錄在案的種族和性別偏見為由,敦促美國立法者立即中止企業和政府部門使用人臉識別。
人工智慧領頭羊
1956年,人工智慧(AI)一詞誕生於美國漢諾斯小鎮的達特茅斯會議上。作為計算機科學的衍生領域,從誕生之日起,人工智慧的發展就與美國密不可分。1959年IBM專家創造機器學習,1966年MIT教授展開首次人機對話,1994年美國人工智慧協會警告泡沫破裂,1997年國際象棋傳奇卡斯帕羅夫輸給IBM的「深藍」,2012年斯坦福大學的吳恩達和谷歌人工智慧部門負責人傑夫·迪恩訓練神經網路識別出了貓……美國見證了AI發展史上的許多重要時刻。
目前,美國仍保持著質和量上的絕對優勢。在2019年12月更新的全球計算機科學專業排名榜CSrankings中,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蟬聯綜合榜第一。
排名前十的大學中,除清華大學外,其餘9所均來自美國,依次為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康奈爾大學、斯坦福大學、喬治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和華盛頓大學。
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7月發佈的《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報告》也顯示,從學術論文產出量來看,美國長期一騎絕塵,直到2005年被中國超越。
但在高水平論文上(根據被引用情況判斷),美國的加州大學系統仍占高居榜首。美國企業也是AI論文的產出大戶,尤以IBM和微軟為甚。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AI論文產出最多的10家政府機構全部來自美國。從AI人才分佈情況來看,美國累計高達28536人,佔世界總量的13.9%。在AI企業數量上,美國以2028家獨佔鰲頭。
根據2013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的投融資數據,中國已經在AI投融資規模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AI最「吸金」國家。但美國仍在投融資筆數上領先。
奧巴馬政府:全球首份國家層面的AI戰略計劃
在奧巴馬執政的最後一年,美國開始頻繁出台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動作。2016年3月,NSTC新設立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委員會,以協調聯邦行動。
政府應該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奧巴馬在2016年10月13日接受美國《連線》雜誌採訪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人工智慧的早期發展階段,我考慮的監管框架應當是支持百花齊放。政府應當給予相對較少的監管,更多地投資於科研,確保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轉化。隨著技術的興起和成熟,隨後我們要考慮如何將其納入當前的監管框架中,這將是個更難的問題,而政府需要更多參與。並不總是要讓新技術去適應現存的監管框架,而是確保監管符合廣泛的價值。否則,我們可能會發現,這將導致某些人群處於不利地位。」
具體來講,奧巴馬提到專用的人工智慧已經在醫藥、交通、輸配電等各個領域提高了經濟運行的效率。但人工智慧也可能存在不利的方面,比如減少就業機會、影響工資水平和社會平等。政府需要對此進行研究。
同一日,白宮出台了《國家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和配套的《為未來人工智慧做好準備》報告。這全球首份國家層面的AI戰略計劃由NSTC與美國網路和信息技術研發小組委員會共同製作,主要包含七大戰略:
AI研究的長期投資戰略;(基礎研究戰略)
開發有效的人類與人工智慧合作措施戰略;(人機交互戰略)
AI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學研究戰略;(社會學戰略)
確保AI系統的安全戰略;(安全戰略)
開發適用於AI培訓和測試的公共共享數據集和環境戰略;(數據和環境戰略)
通過標準和基準測量和評估AI技術戰略;(標準戰略)
更好的了解國家AI研發人力需求戰略。(人才戰略)
《為未來人工智慧做好準備》報告就若干政策機遇領域提供了23條建議,其中包括數據開放與標準、無人汽車和無人飛機系統、自主和半自主武器等。
作為計劃的補充和延續,2016年12月20日,白宮跟進發佈了一份名為《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的報告,由美國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國內政策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共同編製。
報告認為47%的美國職位在這一時期有被人工智慧技術和計算機化取代的風險,時薪越低的工作越危險。報告強調,應對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經濟,是後續政府將要面臨的重大政策挑戰。下一屆政府應制定政策,推動人工智慧發展並釋放企業和工人的創造潛力,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創造和使用中的領導地位
特朗普政府:首次專門點出AI在未來美國軍事中的重要性
特朗普執政初期對人工智慧的忽視一度令輿論擔憂。相關人士擔心,任命一些沒有科技意識的官員會限制人工智慧的發展,最終使美國落後與其他科技意識先進的國家。
這種忽視,在很大程度上與特朗普強調對製造業崗位的保護有關,而自動化趨勢被普遍認為是會對就業造成挑戰。
政策方面的冷淡在2018年開始解凍。
2018年5月10日,特朗普政府首次舉辦了與人工智慧有關的會議——白宮工業人工智慧峰會。與會者包括100多名政府高級官員、頂級學術機構的專家和來自谷歌、亞馬遜、英特爾等40多家企業的高管。
峰會討論得出了4個關鍵結論:
支持國家人工智慧研發生態系統;
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的優勢提升美國的勞動力技能;
消除美國人工智慧創新的障礙;
啟用高影響、特定於部門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序。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邁克爾·克拉齊奧斯(Michael Kratsios)在會上表示,2015年以來美國政府對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的研發投資已增長40%以上,還不包括軍事、情報等機構的保密投資。
「特朗普政府將確保美國依然是人工智慧的全球領導者。儘管美國總是會審慎地處理人工智慧,但我們不會在國際舞台上束縛美國的潛力。」他說。
從這個角度上,相比起奧巴馬政府的監管,特朗普政府或許會給予研發和市場更多的自由。
克拉齊奧斯同時宣布,在NSTC下新設人工智慧特別委員會,為白宮提供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建議,同時協調政府、企業、和獨立研究者建立合作。
人工智慧特別委員會的初始成員包括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協會、國防部、能源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相關負責人。
五角大樓一直在人工智慧領域雄心勃勃。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12月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專門點出人工智慧在未來美國軍事中的重要性。同時,2019財年預算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將人工智慧和無人系統列為政府研發重點。
8月通過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對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超自然力計劃方面提供了額外資金,以加速其研發和應用。
根據該法案,美國國防部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17億美元(約合117億元人民幣),建立新的聯合人工智慧中心(JAIC)。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飽受爭議的Maven項目將併入JAIC之中。該項目旨在幫助處理軍方收集的數百萬個小時的無人機拍攝視頻,精準識別其中的人臉和物體。在上千名員工聯名要求「永不開發戰爭技術」的情況下,谷歌於6月宣布退出合作。
在立法層面,特朗普政府於2016年9月更新了自動駕駛監管政策,並在2018年4月批准了首個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人工智慧醫學診斷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