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綜合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科技新聞 > 北京新浪網

                        國際觀察:「疫」樣世界,如何開啟下半年?

                        北京新浪網 (2020-07-04 19:48)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國際觀察:「疫」樣世界,如何開啟下半年?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題:國際觀察:「疫」樣世界,如何開啟下半年?

                          記者 張碩

                          被新冠肺炎疫情籠罩的2020年已經過半,伴隨到來的是全球確診病例過千萬的標誌節點。在這個特殊年份的下半程,被疫情改變的世界政經格局、地緣版圖、社會生活,恐怕還將發生深刻調整。

                        科研人員在演示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研發實驗過程。 湯彥俊 攝

                        戰疫,合作與疫苗才是關鍵

                          疫情防控仍將是下半年的重中之重。過去一周,全球單日新增病例均超16萬例,美國、巴西、印度等國疫情逆勢飆高,更為防疫敲響了警鐘。

                          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已超279萬例,按此趨勢發展下去,即便世界第一大國擁有再強大的醫療能力,也將面臨巨大考驗。不少輿論認為,美國疫情失控緣於抗疫方向出現錯誤,及時修正是下半年疫情防控的關鍵。

                          拉美國家也承受著巨大壓力,近半個月內,該地區累計新增確診病例已超百萬,弱勢群體受疫情打擊嚴重。有法國病毒學家表示,世界範圍內的第二波疫情可能來自南美。

                          確診病例位居全球第四的印度,還在不斷刷新單日新增病例數記錄。這個擁有亞洲最大貧民窟的國家,要想實現總理莫迪所說的「在病毒蔓延的黑暗之中,不斷朝著光明和希望前進」,道路還很漫長。

                          除此之外,非洲疫情也值得關注。目前,這一地區有50多個國家出現疫情,截至7月3日確診病例已快速增至43.3萬例。發展相對落後、醫療體系薄弱的非洲,疫情一旦擴大,對經濟社會帶來的衝擊難以想像。支持非洲疫情防控,是下半年國際合作抗疫的重點之一。

                          下半年,疫苗研發能否取得突破進展,圍繞疫苗展開的競爭與合作如何發展,攸關防控大局。如今,全球疫苗研發「火力全開」。世界衛生組織近日證實,至少142種疫苗正在研製中,其中由中、美、英、德等國科學家研製的十多種疫苗正在接受臨床評估。

                        當地時間6月22日,法國進入「解封」第三階段,著名的巴黎歌劇院恢復開放,大部分內部空間均准許入內,包括恢宏的音樂廳、展覽大廳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但歌劇演出等活動仍需等到9月才能陸續被安排。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協調,防疫與經濟復甦需「齊步走」

                          對於那些疫情稍緩的國家,下半年的重點是平衡好疫情防控與經濟復甦。破解這道難題,並不容易。

                          近半年,疫情帶給世界經濟及各個經濟體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其中發達經濟體GDP將下降8%,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GDP將下降3%,都較之前的預測進一步下調。

                          從實際運行來看,強推經濟復甦政策的國家,如美國,都出現了疫情的「報復性反彈」,一些州不得不重新按下「暫停鍵」。即便採取謹慎的解封政策,一些國家也出現了新的疫情風險。與歐洲解封進程加速同步的是,德、法、英等國的肉類加工企業接連發生聚集性感染事件。

                          對世界經濟造成衝擊的,除了疫情,還有不少國家的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在疫情暴發后加劇抬頭,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疫情防控已然常態化,如何在「后疫情時代」實施開放與合作,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靈活調整經濟形態,考驗著每個經濟體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智慧。

                          普遍預計,隨著復工復產的開展以及前期各國寬鬆政策逐漸發揮效用,全球經濟下滑幅度可能在第三季度收窄。但也應看到,由於不同地區疫情發展態勢存在差異,各國經濟施策進度不一,不同經濟體衰退、復甦的進程,可能在下半年進一步分化,國際經濟、金融格局的調整也可能因此進入加速周期。

                        當地時間5月19日,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的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閉幕。圖為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特意身穿一件由湯加政府贈予的襯衫致閉幕辭,呼籲全球團結一致應對疫情。中新社發 世衛組織新聞處 供圖

                        博弈,全球地緣政治備受考驗

                          病例過千萬之際,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呼籲勿將疫情政治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政治病毒」隨新冠病毒一同肆虐,成為上半年疫情對政治領域影響的典型體現,也給全球抗疫合作造成阻礙。

                          無論是「不遺餘力地」把病毒和中國聯繫在一起、變著花樣地對中國進行污名化,還是反覆抨擊世衛組織、斷繳會費、威脅退出,美國部分政客的系列操作,加劇了大國之間的競爭和博弈,而其有意將中美推向「脫鉤」和「新冷戰」,迫使盟友在中美之間站隊,在疫情防控、多邊主義等問題上忽視盟友利益的做法,也引起歐洲盟友不滿。

                          疫情是對制度模式、治理模式的一次大考。從上半年的表現來看,西方因擔心其主導地位受到衝擊,採取了以競爭為核心的戰略,與疫情之下「保持溝通合作」的客觀要求偏差較大。下半年,由於美國大選等因素的存在,為選舉政治需要,西方政客推卸責任和轉移國內不滿情緒的操作應會不少,「疫情政治」短時恐難消弭。

                          大國關係之外,疫情之下的地緣政治也備受考驗。一旦疫情形勢在下半年趨於惡化,地緣政治動蕩將不可避免。

                          上半年,國際社會看到,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聯手抗擊疫情,衝突不斷的加沙地帶出現「少有的平靜」。7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關於新冠疫情的決議,要求安理會議程上的衝突各方立即停止敵對行動,實現為期90天的停火,確保人道主義援助准入。這無疑是一場多邊主義的勝利。下半年,期待各方繼續打破零和思維,守望相助,休戚同行。

                        當地時間6月27日下午,德國柏林再度舉行有上千人參加的反種族主義示威。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死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警察暴力執法后,這是柏林第三次舉行反對種族主義和歧視行為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圖為人們在柏林六月十七日大街保持1.5米的人際距離參加示威。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攝

                        審視,被疫情改變的生活還將繼續

                          正當全球在為恢復經濟社會常態努力時,一場「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歧視抗議浪潮,延燒全美至少140個城市,並向其他國家蔓延。儘管事件源於警察暴力執法致人死亡,但多數評論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在全球範圍引發共鳴,說明疫情之下社會治理的短板、頑疾被充分暴露。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7月1日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疫情的蔓延,美國的非裔和亞裔群體所經歷的種族歧視比以往更多。英國《自然》雜誌也指出,自疫情暴發以來,全世界的亞裔都成為了種族主義攻擊的對象,並付出了巨大代價。世衛組織也多次提醒,疾病暴發可以揭示人類最善良的一面和最醜惡的一面。對個人或整個國家予以污名化,只會損害應對行動。

                          與此同時,全民戰「疫」也展現出溫情一面,從貼面、擁抱、握手改為「安全社交距離」,社會責任、邊界意識等,都在疫情中得到強化。

                          疫情暴發,驚擾世界,人類在迷惘中戰鬥、調整,被疫情改變的生活還將繼續。重新審視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之下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正成為社會秩序重建的重要一環。(完)

                        下一則:這次,真的穩了|微雲台加持的vivo X50 Pro體驗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