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村長」改變貴州貧困山村面貌
北京新浪網 (2020-07-03 21:36)
原標題:「產業村長」改變貴州貧困山村面貌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3日電(記者鄭明鴻、施錢貴)「有『南山婆』訂單收購,我不擔心賣不出去,就希望不要有什麼天災,產量能高一些。」望著自家地里的辣椒,66歲的羅德亮笑逐顏開。
羅德亮家所在的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雞場鄉新合村磨滿組,四面被大山環繞,從空中俯瞰,彷彿一個巨大的「天坑」。「天坑」底部有一片200多畝的土地,羅德亮和磨滿組其他村民就靠這片土地為生。
羅德亮回憶說,以前主要種玉米、土豆,但因運輸成本太高,種出來的東西卻賣不了多少錢,起早貪黑忙活一年也沒什麼收入。近年來,磨滿組有8戶村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出了大山,剩餘的11戶村民繼續耕種這片土地。
「『產業村長』進村后,這種局面就好轉了。」雞場鄉黨委書記楊鵬說,通過「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貴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包愛明2018年主動申請到雞場鄉開展幫扶,並擔任雞場居委會、聯興村、新合村3個貧困村(居)的「產業村長」,這3個地方均是以布依族、苗族群眾為主的傳統農業村。
被聘任為「產業村長」后,包愛明帶領幫扶團隊,挨家挨戶走訪了全鄉貧困戶。她發現,當地的辣椒、小黃姜、林下雞等都是世代傳承下來品種,品質非常好,很受市場青睞,但規模不大、產銷對接不暢,致富效應不明顯。
「食品產業一頭連著貧困群眾,一頭連著市場和消費者,我們要發揮好橋樑紐帶作用。」包愛明說,發現問題后,公司採取訂單式農業模式,帶領群眾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既解決群眾增收問題,也為「南山婆」生態特色食品提供優質原材料。
然而,一開始當地群眾對這一做法興趣不大。「種了大半輩子辣椒了,自己吃還行,種多了賣給誰?」羅德亮說,2019年,他禁不住「產業村長」多次勸說,試種了2畝辣椒。「南山婆」公司按照保底每斤2元收購,當年每畝辣椒給羅德亮帶來了3000多元毛收入,除去成本,每畝純收入2000多元。這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磨滿組家家戶戶都種上了辣椒、小黃姜等經濟作物,養上了林下生態雞。「南山婆」公司在周邊地區進一步推廣這種扶貧模式,目前已建起了1萬多畝高標準辣椒種植示範基地,輻射帶動農戶種植5萬畝以上,直接解決1000多人就業,其中不乏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
這是西秀區推行「產業村長」模式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一個生動實踐。
據統計,2018年以來,西秀區按照「村企資源、互利共贏、就近幫扶、統籌均衡」的原則,共選派117家企業負責人掛任全區130個村的「產業村長」,實施幫扶項目300餘個。
「這些企業結合實際做產業、拓市場、找就業、送溫暖,加快了貧困村、貧困戶增收致富的步伐。」西秀區區長陳天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