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政治新聞 > 中央社

                      橡皮艇不耐浪易翻 兩棲登陸演訓具高風險

                      中央社 (2020-07-03 19:35)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溫貴香台北3日電)海軍陸戰隊 今天實施聯興操演發生橡皮艇翻覆意外,造成3名官兵 命危。專家指出,兩棲、特戰操演的風險本來就很高, 其他國家也發生過類似意外,例如登陸時陷入泥灘、突 擊艇翻覆困住人員等。

                      總統蔡英文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今天早上,國軍 在實施聯合登陸作戰任務訓練時,發生膠舟翻覆意外。 目前,發生意外的弟兄都已經尋獲並在醫院救治中。

                      總統說,第一時間接獲消息後,立刻向國防部下達 指示,要求全力救援和救治。接下來的戰訓演習,務必 加強注意,在確保安全前提下達成任務。

                      海軍陸戰隊99旅步二營今天實施聯興操演,膠舟在 左營桃子園外海翻覆,4名人員送醫搶救,其中3人命危 。

                      外傳艇上人員為4個月軍事役男,海軍陸戰隊指揮 部政戰主任林傳盛晚間澄清,艇上均是志願役陸戰隊成 員,操演時均著救生衣,並全副武裝。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 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聯興(登陸/反登陸作戰)、聯 雲(空降/反空降作戰)、聯勇(空地一體化作戰)是 國軍因應現代化戰場特性的重要演訓;其中,聯興、聯 雲操演的風險較高。

                      蘇紫雲說,海軍陸戰隊今天實施的聯興操演為聯合 登陸操演,並運用特戰手法,為正規兩棲登陸的前置作 戰。由於陸戰隊的訓練著重專業與全副武裝游泳,成員 具極佳水中戰技;因此,初步研判較可能的事發原是因 為膠舟CRRC戰鬥突擊艇突遭湧浪襲擊,翻覆造成人員受 困或昏迷,而延遲脫困。

                      蘇紫雲指出,特戰突擊艇一般較不耐浪,而兩棲、 特戰本來就是風險特別高的操演課目,其他國家也發生 過類似意外,例如登陸時陷入泥灘、突擊舟艇翻覆困住 人員等;為進一步管控風險,國軍未來可評估加強操演 伴護措施。

                      他提到,2018年漢光34號演習時,也曾發生傘兵傘 具故障意外,後來受傷傘兵奇蹟式康復,也讓國防部評 估採用新式戰鬥傘具,提高作戰與演訓的安全係數。

                      蘇紫雲指出,聯興操演為國軍發展不對稱戰力重要 一環。國軍正積極發展不對稱戰力,並積極深化與美國 的軍事合作,例如6月底公開的美軍第一特戰總隊來台 與國軍特戰部隊組訓,以及2017年漢光33號演習結束後 ,參演的陸戰隊接續派遣一個排,參加美軍在夏威夷的 登陸演習,在在突顯相關專業武裝部隊的實力與貢獻。

                      熟知兩棲作戰、曾任兩棲戰艦「中權艦」艦長的中 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受訪時表示,軍事行動經常必須 承擔風險,以獲取戰術利基或戰略優勢,過程中不免有 傷亡,但只要符合「可承擔之風險」(bearable risk )及「經計算之風險」(calculated risk),就算發 生意外,外界不宜苛責。

                      張競強調,練兵必須從嚴從難,要是無法承擔風險 、迴避部分戰術課目,就無法鍛練出能面對戰爭的軍事 力量。(編輯:林克倫)1090703

                      上一則:傳越南優先與台灣重啟航線 外交部:密切關注
                      下一則: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澎湖雞善嶼現蹤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