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科技新聞 > 北京新浪網

家住黃河邊因河窮因河富 內蒙古柳青河村發生巨變

北京新浪網 (2020-06-27 21:31)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家住黃河邊因河窮因河富 內蒙古柳青河村發生巨變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7日電 題:家住黃河邊因河窮因河富 內蒙古柳青河村發生巨變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時值端午假期,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柳青河村毗鄰黃河,迎來不少遊客觀光。

  因柳青河村緊靠著黃河,幾百年來,從經常被淹沒到全村整體搬遷,再到現在依託黃河發展鄉村旅遊,世世代代的柳青河人訴說著與黃河難捨難分的情誼。

  柳青河村從清朝康熙年間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今年68歲的村民亢二仁回憶道:「我們村有悠久的歷史,因為就在黃河邊上,以前是水上運輸要道,從包頭到山西、寧夏等地的船都要經過我們這,我小的時候,整個村子都是大木船。」

  也因為在黃河邊,汛期時,村民家也常常被河水淹沒。亢二仁說:「往年每年都要淹幾次,黃河水直接流到家裡。」

  1998年為配合萬家寨水庫工程建設,柳青河村從原址整體搬遷到向上60多米高的坡地上,其中包括始建於清乾隆二年的古戲台,也按照原貌,一磚一瓦標記好搬遷到新村再恢復,繼續見證著柳青河村的變遷。

  曾擔任柳青河村46年村主任的曹吉虎回憶起搬遷時的情況感慨萬千:「當時村子在山下的河邊,經常被水淹,一出家門就進黃河,各家種的地都在山上,耕地秋收全靠驢坨人背,非常艱辛。儘管這樣,搬遷的時候人們仍不願意離開,這就是故土難離。」

  事實上,搬遷工作從開始動員到結束用了將近十年,最終全村486人完成搬遷,令大家欣喜的是,黃河仍在「身邊」,站在家門口,還能望見蜿蜒的黃河緩緩流淌。

  「還能看見黃河,環境卻更好了,村民們這才覺得搬好了。」曹吉虎說道。

  藉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美的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年來,柳青河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風文明水平,發展起了鄉村旅遊業。

  記者了解到,在恢復古戲台舊址的基礎上,2016年當地建成了2400米的旅遊棧道,600米的景觀牆,一座龍門架和2000平米的景觀台,並修建了停車場,種植了松樹綠化帶,還新建了公共衛生間等基礎設施。

  亢二仁說:「近幾年,許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都回來了,環境越來越好,大家都信心很足,準備進軍旅遊業!」

  發展鄉村旅遊業,不僅帶動了柳青河村脫貧致富,也影響了周邊的其他村子,大井溝村黨支部書記呂鯤飛向記者介紹道:「我們努力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給當地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發展農家樂以及建設經濟林,吸收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對經濟林進行勞務管護,林果採摘收益,都為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

  當地村民范海旺19歲就離開村子去城市學廚,聽說家鄉依託黃河發展鄉村旅遊,范海旺便回家開起了農家樂。「我的農家樂會收購當地農戶家的雞蛋、豬肉、黃河魚等農產品,給他們增加一些收入,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我的農家樂都要提前預定呢。」范海旺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採訪當天,正值村裡新修建的公共衛生間封頂,按照當地習俗,要吃油炸糕,寓意「步步高升」。曹吉虎笑著說:「現在我們整村都在發展農家樂,雖然才剛起步,很多村民有點不適應,怕遊客來吃不好、玩不好,但是只要在黃河邊上,看著黃河,守著黃河,我們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完)

【編輯:房家梁】

上一則:西銀客專控制性工程上閣村隧道貫通 穿越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塬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