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臉紅到今天的男團還有誰
北京新浪網 (2020-06-26 19:54)
原標題:不看臉紅到今天的男團還有誰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Sir今天這篇推送有年齡限制。
你看過這個畫面嗎:

你為他倆哭過嗎:

你家裡能翻出這樣一個奇怪的東東嗎:

你又幻想過長大之後能駕駛它嗎: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肯定。
恭喜,今天這篇就是為你準備的。
都是否定?
特別恭喜,因為你還年輕。
現在入坑,還不算晚。
《澤塔奧特曼》

新生代奧特曼驚喜之作。
情懷的力量有多恐怖?
剛開播就佔領日本熱搜第一,豆瓣衝上9.1。

但它火爆,絕不只靠情懷。
20年前的奧特曼和今天的奧特曼有啥不同?
剛開始,Sir覺得幾乎也差不多。
怪獸出場,群演疏散。

超人出場,帥氣pose。

意思意思打兩拳。
叮咚,叮咚,叮咚……
沒電了。

撒點雞湯,加油打氣。
使出絕招K.O.
就這?
當然不。
實際上,奧特曼從60年代誕生后,一直都在持續推出新作。
只不過作為全球最火熱的IP之一,後續發展因時代進化而逐漸式微,幾乎一度被淡忘。
《澤塔奧特曼》是新生代奧特曼中的代表之作。
製作、經費、細節,全方位肉眼可見的升級。
不少80、90后,在彈幕灑淚。

不少鏡頭,竟然讓Sir這樣的老人也激動了一把。
先說打鬥。
各種炫目的特效持續高潮。
眼看快打不過了,澤塔定了定神,好像在醞釀什麼。
手一揮,頭一搖……
卧槽。
使出一招——
迴旋風火輪の閃電雙節棍。

沒完。
怪獸這邊也不好惹,怒了。
原地蓄力,發招——
這特效,差點把Sir閃瞎了。

這是奧特曼,你敢信?
當然,這些畫面在科技發達的當下算不上什麼。
真正的心思,都藏在細節里。
新生代奧特曼最突出的特點——更有「人味」了。
從2015年的艾克斯奧特曼開始,劇集就為奧特曼賦予了說話的能力。
《澤塔》延續了這一設定。
於是,你能看到奧特曼本體,與人類主角一邊戰鬥,一邊相互吐槽的互動。

更用心的是,這個特點也被悄然融合在打鬥中。
一個讓Sir驚訝的細節。
澤塔剛出場,打鬥風格還是正常的搏鬥,沒有太多招式展現。
而當他與遙輝合體后。
第一個動作,就是一套跆拳道連招。

為什麼是跆拳道?
劇照透露了,主角遙輝是練過的。

這樣的設計,將原本機械的打鬥提升了一個層次。
讓劇情更加豐滿,兩人的命運既相互聯結,又彼此獨立。
同樣升級的。
還有鏡頭運用的質感。
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但它的存在會不自覺讓你覺得……
奧特曼似乎……變高級了?
Sir簡單拿幾處亮點說說。
有些鏡頭是為塑造人設的。
賽文加出場。
都知道,賽文加像是地球戰隊的吉祥物,作為地球最先進的巨型武器之一,它雖然強大。
但也有致命缺點。
體型笨重,動作遲緩,而且每次只能戰鬥一。分。鍾。
這也讓它成為一個打醬油的呆萌存在。

就算是打醬油的角色,劇組也花足心思。
比如,硬體的更新換代。
改進后的賽文加,可以換電池了!
而且,每塊電池提供的戰鬥時間足足擴充到……兩!分!鍾!
別笑。
對它的出現,可是給足了排面。
從天而降時,給出眼神特寫:
燈亮,皺眉。
進入了「我生氣了誰也別惹我」的戰鬥狀態。
不過,一邊降落還一邊不忘用大喇叭喊著:
「賽文加降落,請注意避讓……」

三兩個鏡頭,就把賽文加厚厚的機甲下,那個呆萌卻又暖心的形象刻畫好了。
高級不?
還有些鏡頭,是提加強戰鬥沉浸感的。
Sir印象最深,一個高速移動的偽長鏡頭。
怪獸和超人扭成一團衝進一座大廈。
鏡頭跟隨兩者穿過建築內部,從微觀的辦公室,到整棟大廈爆破,最後衝上天空。
一氣呵成,臨場感十足。

類似的畫面幾乎貫穿著打鬥中的每個動作。
一個落地,震起滿屏的瓦礫;
一個揮拳,機甲摩擦出火光四濺。
能看出,劇組在努力精進著這一古老IP的表現力。

的確。
《奧特曼》就算製作得再怎麼炸裂,它始終是面向兒童的作品。
而且在當下00后的眼中,更像是上個時代留下來的古董。
人穿著道具服在一堆模型里跑來跑去,和現代CG狂拽酷炫的特效片相比……
也太土了。
Sir看《澤塔奧特曼》大多也因為情懷。
但這情懷並非淺顯的懷念。
而是從它的各種用心中,Sir看到了真正的傳承。
特攝片所特有的,古樸的工匠精神。
「特攝」原義是一種特效技術。
採用模型、銀幕合成等特殊技術來製作出現實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又是在依託現實場景之上的。
如果說動漫是二次元的,那特攝就是 2.5 次元的。
1954年,日本第一部怪獸特攝電影《哥斯拉》上映,在那之後很長時間,歐美電影界開始流行皮套和等比例模型拍攝,比如1993年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科幻冒險電影《侏羅紀公園》。

在日本,以1966年圓谷英二執導的《奧特曼》系列、1973年竹本弘一執導的《假面騎士》系列為代表,特攝片在日本影迷心中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也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輸出。

而在中國,香港電影導演徐克執導的《青蛇》、監製的《倩女幽魂》都運用了不少特攝片的技術。
一開始,特攝片只是技術沒跟上的權宜之計。
後來越來越多的影人加入,用有限的技術、人力、物力去儘可能還原自己心中的科幻世界。
你們可能看過這個動圖:

早期奧特曼的拍攝現場。
沒有特效,沒有高科技輔助,純手工營造「大片感」。
此外,拍攝前劇組還要準備各種精細的微縮模型。
讓背景看起來足夠逼真。

簡陋的設施並沒有把創作者們逼退。
反而激發他們的創作欲和鑽研精神。
一個變身場景,反覆打磨。
拿人氣非常高的賽文奧特曼來說,怎麼拍出讓眼睛發光的效果?
答案:把煙火放在有釘子的板上來回打轉。
劇組進行了多種嘗試,耐心地去完成細緻的作業,才有了幾個可以用的畫面。

這就是1967的「特效」:

這是1972年 ,艾斯變身,難度不止翻倍。

△ 這個跟頭也是服氣的
當時的特攝創作者,心中都只有一個理想:
把這世界上最不可能存在的東西,最真實地還原在你面前。
無論耗費多少人力、時間。
比如對怪獸的設計。
千奇百怪,但都遵循一個神聖的原則。
「怪獸設計三原則」:
1必須融入獨創性;2拒絕三頭六臂式的畸形化;3 拒絕滿身瘡痍、血跡斑斑、讓人感到不適的形象。

怪獸的形象由專業出身的美術家來做設計,結合古希臘、古埃及等藝術文化,把生物、繪畫、物質等融合再重構。

所以,這些怪獸不僅是代表邪惡的想像力結合。
它們更是融合藝術、宗教、歷史的符號。
——指代這個世界更神秘的另一面。
這樣的「較真」,常常導致預算不夠。
在拍攝賽文奧特曼的時候,用了六個月的準備時間,讓原本寬裕的預算變得緊迫。
到了配樂,預算沒了,怎麼辦呢?
為了烘托壯大的宇宙觀,導演還是要堅持40人的管弦樂隊。
沒有那麼多預算,只能雇傭一天。
於是,在一天的時間里,就錄完了整整 26 集所有的配樂,一共 70 多首曲子。

作曲家冬木透回憶,當時自己就在錄音室,他們錄音的同時,他就在隔壁房間譜曲(簡直音樂界版的「飛紙仔」)。

作品是趕出來的作品,但質量一點不含糊。很多曲子都被沿用下來,成為經典。
這,是無數影人在背後,孜孜不倦的用心付出、精心打磨。
即使寫著「兒童片」,即使是拍給小孩子的,但無論是技術上、內容上都不會有任何的敷衍和輕視。
奧特曼形象的創造者——日本著名雕刻家、藝術家成田亨在 36 歲時創造出了初代奧特曼的形象。
他的妻子在採訪中回憶起他的原話:「正因為是給孩子看的,所以很重要。」

一群較真的大人們,在這個冷冰冰的世界里,守護著孩子們發燙的夢想。
而每一個孩子的著迷,也讓這些大人們得以繼續自己的夢想。
這是獨屬於那個時代的幸運。
儘管這樣的情懷無法復刻。
但到今天。
主題曲一響,那副塑料戰衣一出現。
你還是能感受到它的餘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五一的夏天
原標題:《不看臉紅到今天的男團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