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北京新浪網 (2020-06-25 20:28)
原標題:量子技術又「上天」:新加坡用2.6公斤立方星演示量子糾纏
一波量子技術「上天」的熱潮仍在持續。就在中國科學家宣布用「墨子號」衛星實現基於量子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后10天,一個新加坡團隊報告在立方星上實現了量子糾纏。
雖然只是做到了量子糾纏這第一步,還沒有產生量子密碼,但這種小體積、低成本的設備具有吸引力。
要知道,「墨子號」高度1.7米,重約640公斤。而這顆立方星不到2.6公斤,比鞋盒還小。
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25日的國際光學權威期刊《Optica》上。主導該項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量子技術中心的艾托爾·維拉爾(Aitor Villar)表示:「未來,我們的系統可能會成為全球量子網路的一部分,將量子信號傳輸給地球或其他航天器。」
他說道:「全球天基量子網路實現的步伐正在加快,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可以激發下一波天基量子技術任務。」
讓光糾纏起來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遠距作用」。處於糾纏態的兩個量子(譬如光子)不論相距多遠都存在一種關聯,如果人們對其中一個量子進行操作,使其狀態發生改變,另一個的狀態也會瞬時發生相應改變。
那麼,如何讓光子糾纏起來?科學家們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把光源發射的光打到特殊的晶體材料上,產生一對一對糾纏光子。
為了把這樣一個產生裝置放到空間、能源都有限的立方星上,又要經受發射過程,新加坡團隊需要把每一部分都做得更小的同時,還要更堅固。他們也對晶體的校準支架進行了徹底重新設計。
維拉爾介紹道,團隊利用快速成型進行反覆的設計測試,最終為新型糾纏光子源提供了一個健壯的小尺寸封裝。 在模擬火箭發射和太空運行的振動和熱變化過程中,糾纏光子源質量很高,晶體排列也保持不變。
最終,他們將這個小東西裝進了立方星SpooQy-1,在2019年6月從國際空間站釋放到太空軌道上。該儀器在16攝氏度至21.5攝氏度的溫度下成功產生了糾纏光子對。
糾纏起來有什麼用
目前,維拉爾團隊正與英國的RALSpace公司合作設計一顆類似於SpooQy-1的量子納米衛星,計劃在2022年演示將衛星上產生的糾纏光子對發送給地面接收站。
維拉爾表示,這些糾纏光子能用於實現量子通信,例如量子密鑰分發,或是量子隱形傳態。
把一對對糾纏光子分別發給遠距離的兩個地面站,只要使用相同的「打開方式」,如果一方讀出信息為「0」,另一方一定會讀出信息為「1」,那麼,其中一方對「0」、「1」進行互換,即可共享一串量子密鑰。
而一個未知的量子態不能夠被精確地複製,一旦被測量就會被破壞。因此,一旦有人竊取光子並試圖自行讀取量子密鑰,一定會被發現。只有使用雙方約定的「打開方式」,才能得到正確的密鑰信息。
上述實驗,已經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通過「墨子號」實現,使得距離1120公里的青海德令哈和新疆南山建立量子密碼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