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務走進草原 內蒙古錫林郭勒牧民樂享休閑牧業
北京新浪網 (2020-06-25 17:24)
原標題:「外包」服務走進草原 內蒙古錫林郭勒牧民樂享休閑牧業

中新網錫林郭勒6月25日電 題:「外包」服務走進草原 內蒙古錫林郭勒牧民樂享休閑牧業
作者 奧藍
「我和老伴有200多隻羊。從去年開始就不自己給羊洗澡、驅蟲了,而是把這些活都交給專業的年輕人們來干,一年差不多要花1500元,但省了好多事。」
6月的錫林郭勒大草原綠意盎然,也是生產的旺季。牧民賽音烏力吉這幾天正在剪羊毛,兩名年輕的小夥子在一旁給棚圈消毒。
賽音烏力吉所在的阿巴嘎旗地處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畜牧業不僅是這裏的支柱產業,也是草原牧民一直以來最重要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近年來,為了子女教育、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好的工作機會等,很多中青年都離開草原走向城鎮。對於仍生活在牧區的牧民而言,他們也嚮往輕鬆舒適的生活。其中不少中老年牧民還因為體力、腦力、觀念「跟不上」,如今再從事給牲畜洗澡、打針、接生等傳統勞作時,也略有些吃力了。
為了改善這樣的現狀,提升草原牧民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多的專業化團隊進入草原。

「像洗羊業務,我們都開展10年了。我們的業務量是季節性的,春秋兩季是旺季。我們每個季度都會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內蒙古伊克塞畜牧服務有限公司中心辦公室主任孫延春告訴記者,僅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南部的40個嘎查,他們就配備了43名防疫員,他們可以幫助牧民完成春季牲畜的打針、換藥、消毒、葯浴、寄生蟲檢測等。「我們還有遠程會診,可以通過視頻從牛羊趴卧、走路的姿態和叫聲等判斷出基本情況,之後達成快速出診。」
「牧民越來越接受這樣的模式了。如賽音烏力吉今天在剪羊毛,棚圈消毒肯定他們就顧不上了。我們來消毒,他們還是很高興的。」呼斯楞是一名年輕的防疫員,他每天奔波在草原上,檢查牧民的防疫情況、為牧民答疑解惑、幫助牧民進行棚圈消毒等工作。「忙的時候,一天得跑10多家牧戶。我們今天早上6點多就出來了。」
「這樣的服務不僅可以幫助牧民解放勞動力,還能起到風險轉移的作用。」孫延春舉例說,比如說打針驅蟲,如果牧民自己操作之後蟲子沒死,他就會有「藥量是不是沒給足?方法是不是不對?葯是不是不對?」的心理負擔。如今他把這件事情外包出去,就是一次風險轉移,出現問題也有人負責。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了解到,除了這樣的基礎畜牧「外包」服務之外,還有類似於托牛所的升級版。
「我們希望用托牛所來緩解草原生態壓力、解放當地牧民的生產力。」李國軍是溯牛巍尼斯牧場場長,他所提到的托牛所在錫林郭勒盟查干淖爾鎮,通過集中舍飼的方式幫牧民養牛。在李國軍看來,這裏的整體環境、設備和工作人員都更專業。
「牧民夏天可以按照草畜平衡的數量把牛放在草場上,冬天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牛都放在這裏託管,自己去南方旅遊。這不就是休閑牧業了嗎?」查干淖爾鎮副鎮長額爾登巴雅爾感慨道。
「勞動力不夠的、棚圈不夠的、養牛的方法方式不對的、沒有草場的……對於這些牧民,我覺得挺合適。」牧民布仁巴雅爾所在的合作社今年也打算建設一家托牛所,他如是分析說。
「這樣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如今農牧業發展的趨勢。他們還能以此為基礎,形成範圍經濟,在一定地域內延伸出不同的服務種類。」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蓋志毅分析說,之所以服務團隊和牧民都覺得「划算」,正是因為牧民擁有草場、牲畜等生產資料,而服務團隊利用更加專業化和規模化的運營來降低了整體運營的成本、提供更專業的服務、節省了勞動時間,性價比更高。
「這並不意味著牧民就可以坐享其成。」蓋志毅解釋說,牧民依然需要繼續學習牧業相關生產技術,來提升自身的能力、辨別力和話語權,盡量與企業形成平等的博弈。「尤其是年輕牧民,如果他們的生產力只是被單純解放出來,而沒有從事其他生產勞動。這樣的無所事事也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