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綜合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科技新聞 > 北京新浪網

                        財政部明確萬億特別國債用途,包括12個基建領域6個抗疫相關領域

                        北京新浪網 (2020-06-23 23:07)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財政部明確萬億特別國債用途,包括12個基建領域6個抗疫相關領域

                        除了公共衛生項目,還有老舊小區改造、交通、市政等。

                        6月23日,財政部對外發佈通知,對2020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了修訂,新增了抗疫特別國債相關類款目。

                        這份通知也披露了特別國債的使用方向,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兩方面。

                        其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12個領域,分別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應急物資保障、產業鏈改造升級、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生態環境治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區域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

                        抗疫相關支出包括6個領域,分別是減免房租補貼、重點企業貸款貼息、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援企穩崗補貼、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補助和其他抗疫相關支出。

                        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是我國應對疫情衝擊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這1萬億資金將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方式,全部轉給地方,直達市縣基層。在債券本金利息償還上,也有特殊安排,利息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本金由中央財政償還3000億元,地方財政償還7000億元。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曾在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抗疫特別國債主要用於有一定的資產收益保障的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的相關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財政貼息、減免租金補貼等。各地可以在分配的額度內按照一定的比例預留機動資金,解決基層特殊困難的急需資金需求。地方可根據實際需要,自主分配使用。

                        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地方專項債,要實現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即項目未來現金流收益能全部覆蓋融資支出。但同樣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的特別國債,為何要求有一定收益?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接近財政部人士獲悉,特別國債投資的項目之所以要求有一定收益,因為其中7000億元本金需要地方償還。特別國債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也要求具備項目資產收益;如果項目沒有收益的話,應該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1萬億特別國債允許調入部分資金到一般公共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可以用於救助困難群眾、給企業扶持補助資金、市縣發工資等方面。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財政部發佈的《關於修訂2020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通知》有這方面安排,抗疫特別國債可以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為此還增設了相應的收支科目。不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此新增的支出項目,只包括3項內容,分別是減免房租補貼、重點企業貸款貼息、應急物資儲備,而抗疫特別國債用於抗疫相關支出涉及到6個領域。

                        相關閱讀:

                        關於修訂2020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通知

                        (作者:周瀟梟 編輯:李博)

                        上一則:網壇男一號疫情期間組織慈善比賽 不幸多人「中招」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