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版四大名著,你看過沒?
北京新浪網 (2020-06-23 22:34)
澎湃特約評論員 與歸
看劇無彈幕,無聊又孤獨。近日,B站上線四大名著的經典影視劇彈幕版本,受到了網友們的熱情追捧。如《三國演義》播放量已經達到1200多萬,連在電視上重播率一向不高的《紅樓夢》,也已有400多萬的播放量。

提起四大名著,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如數家珍。但是如果問有沒有完整看過,無論是文字版還是影視版,估計很多人都會搖頭。這並不是說傳統的名著過時了,而是傳播形式的問題。
我注意到過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可能一輩子沒上過學,也不認識幾個字,但是卻對《三國演義》《水滸傳》里的人物故事如數家珍。那麼,他們是怎麼學來的呢?這背後,就有一種曾經風靡一時的傳播形式——評書。
小時候,我有一家鄰居,他們一家老小都對《水滸傳》耳熟能詳,為此我很納悶。後來才知道,他們家是村裡最後一戶通電的,之前只有一部收音機,正是在娛樂產品匱乏的日子里,他們在單田芳沙啞的嗓音里,較為完整地學習了《水滸傳》。
現在,年輕人有年輕人喜歡的學習或娛樂的形式,比如彈幕、鬼畜、二次元等等。當經典影視作品有了彈幕版,不再是一個人無聊地刷劇,「觀友」之間相互可以討論劇情,無疑會激起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有過人之處。它們缺的不是生命力,而是需要被喚醒。彈幕,就好比是一劑醒魂湯,它以強互動的形式,又給那些有了年歲的作品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事實上,類似的成功案例還有很多。比如李子柒的火爆,你能說傳統文化沒有吸引力嗎?古樸的服裝道具,田園式的山居生活,藏在民族角落裡的美食,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當李子柒用精美的畫面、精緻的剪輯將它呈現出來,瞬間就把受眾迷得神魂顛倒,這便是傳統文化邂逅現代傳播方式的美麗故事。
在某短視頻平台,我也經常刷到一個穿漢服、撫古琴的小姑娘。不同的是,她是在歐洲一些景區的廣場上、街道邊彈琴,吸引了很多外國人駐足、聆聽、拍照。這種線下打卡式傳播,和李子柒對傳統文化的闡釋,就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和辦一個傳統音樂交流會或者傳統樂器展覽相比,顯然更接地氣,也更能為大眾所接受,也更具傳播效果。
以新的方式來傳播傳統文化,這不是「趕時髦」,而是傳播方式的與時俱進。四大名著與B站的「相遇」,絕不是孤例,一定會在未來越來越多。傳統文化的魅力一直都在,只是打開方式有待發掘。多動動腦筋,我們便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本期編輯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