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是非集--口罩管制政策的「蒸」相
大華網路報 (2020-04-07 03:09)

不少人看到諸如屏東墾丁或旗山老街等地湧現觀光遊憩人潮,因而痛斥這些人無視病毒可能散播傳染,致有危害他人健康而不顧的情形。事實上,當在假期開始時,即有民眾發現往花東的交通出現擁擠現象,擔心原先空曠的花東地區恐成防疫破口。
然而,交通部長林佳龍對於民眾的疑慮則表示,畢竟經濟及觀光還是要維持,在確保防疫措施完備的情況下,國人可以「放心上路」。同樣地,屏東縣長潘孟安也在假期前夕,鼓勵大家不能出國就到屏東來玩。因此,如果清明連假期間造成了群聚感染,這些官方的宣導不正是具有了鼓勵群聚的效用?
事實上,政府大力在國際上宣傳台灣的防疫成效,主要用意其實要想爭取國際的認同,藉以另外得到政治上的目的。但當過度塑造防疫成效世界第一,在這種印象已深植人心後,卻很可能導致民眾鬆懈防疫的反效果。清明連假期間後,無論私人企業、學校或政府機關,立即展開更為嚴密的防疫因應新措施,就是個「防疫驕兵」的寫照。
日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又開始教導民眾如何用電鍋「乾蒸」口罩,已使口罩能夠重複使用三、四次。照理說,隨著政府投入資金和人力擴大口罩生產後,限時限量配售的口罩數額也已增加,何以此際推廣口罩乾蒸後重複使用呢?再說,在今年二月上旬,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署還曾說明過,審查核准口罩產品時,都是以單次使用的情況下去進行審查,包括噴酒精、高溫烘乾等方式都可能破壞口罩結構,進而影響防護效果。
上述情形屬於科學問題,在製造原料不變的條件下,政府核准的標準也應不變。因而,政府過去說乾蒸口罩會影響防護效果,何以一個多月就無此疑慮了呢?也因此,不少人質疑是與政府要拿口罩援助美國等國家有關,但我國的口罩產量目前仍還不足國人所需。口罩生產量的真實情形如何?國人不得而知,這也是因為政府讓相關資訊不透明所致,民眾有所質疑或猜測,本也是合理的情況。
口罩被行政院依刑法第251條公告為「民生必需用品」,而且政府也以行政命令限制口罩出口,以及對國人採取形式公平的配給供銷制,此皆說明口罩已是國人生活不可或缺,但目前供給量仍屬匱乏的必需用品。然而,自足後才能援助他人,這不正是政府既有的立場,但何以又還能用來援助他國?政府資訊未能透明,防疫物資是否被用於非防疫用途?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作者南宮皖,台灣政治評論員)
圖1:電鍋乾蒸口罩。(圖/中時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