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科技新聞 > 北京新浪網

                        柳葉刀子刊解釋新冠快速傳播:患者發病首周唾液病毒載量最高

                        北京新浪網 (2020-03-25 13:09)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柳葉刀子刊解釋新冠快速傳播:患者發病首周唾液病毒載量最高

                        3月23日,香港大學等機構在學術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刊文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唾液病毒載量,在癥狀出現后的第一周最高,之後隨時間下降。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在初期具有最高的病毒載量,可以解釋新冠肺炎快速傳播的特性。

                        作者指出,三分之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口咽后(深喉)唾液樣本在20天或更長時間內仍能檢測到病毒RNA,儘管其抗新冠病毒表面和內部蛋白的抗體已經形成。病毒峰值載量與年齡呈正相關,血清抗體水平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大多數患者在癥狀出現后第10天或10天后出現抗體反應。

                        作者認為,這一發現強調了對高風險個體嚴格控制感染和早期使用有效抗病毒藥物的重要性。此外,血清學檢測可作為RT-qPCR診斷的補充。

                        新加坡研究人員此前也有類似發現。據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日報導,新加坡科研人員針對本地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發病初期癥狀雖然輕微,但卻是體內病毒量最多的階段,隨著癥狀發展病毒量逐漸減少,這意味著患者體內病毒量與癥狀嚴重度並不呈正相關。

                        上述香港大學的最新研究題為《Temporal profiles of viral load in posterior oropharyngeal saliva samples and serum antibody responses during infection by SARS-CoV-2: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等機構共同完成,責任作者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微生物學與感染控制系Kwok-Yung Yuen博士。

                        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2日期間,研究人員在位於中國香港的2家醫院篩選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名患者被納入這項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2歲,年齡跨度在37至75歲之間。男性13人,女性10人。其中10例嚴重疾病,均需要補充氧氣,13例輕度疾病。23名患者中有11人(48%)患有慢性疾病,最常見的基礎疾病是高血壓6例(26%)和糖尿病4例(17%)。慢性基礎疾病在重症患者中更為常見。5名患者被送入重症監護室,其中3名患者需要插管。2名患者去世。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患者口咽后(深喉)唾液或其他呼吸道標本的病毒載量中位數為5.2 log10拷貝/ mL。唾液病毒載量在癥狀出現后的第一周最高,之後隨時間下降(斜率-0.15,95%置信區間為-0.19至-0.11;R2=0.71)。患者年齡越大,病毒載量越高。其中一名患者在癥狀出現后25天檢測到病毒RNA。

                        所有患者的連續病毒載量時間分佈。大多數病毒載量數據來自口咽后唾液樣本,三名插管患者的數據來自氣管內抽吸樣本。S=唾液,E=氣管內抽吸。

                        對於在癥狀發作后14天或更長時間可獲得血清樣品的16例患者,血清NP-IgG抗體陽性率為94%(n=15),NP-IgM抗體陽性率為88%(n=14),RBD-IgG抗體陽性率為100%(n=16),RBD-IgM抗體陽性率為94%(n=15)。SARS-CoV-2-NP或SARS-CoV-2-RBD IgG抗體水平與病毒中和滴度相關(R2> 0·9)。血清抗體水平與臨床嚴重程度無關。實驗中,一名重症患者在癥狀發作后6天就出現較早的抗體反應。序列樣本中未檢測到基因組突變。

                        作者在論文討論環節指出,新冠病毒載量與流感病毒載量相似,均在癥狀發作前後達到高峰。而SARS冠狀和MERS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分別在癥狀發作后10天左右和第2周才達高峰。

                        作者認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癥狀出現時病毒載量高,提示該病毒易於傳播,即使患者的癥狀相對較輕。這一發現可以解釋在社區和衛生保健環境中出現的有效人際傳播。

                        上一則:獵豹移動傅盛解讀財報:嚴控海外業務成本 回歸國內市場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