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11」不再是電商與傳統零售業的簡單PK
11月11日凌晨,一年一度的「雙11」開始后,1分36秒,僅天貓的成交額就達到了100億元。2018年,達到這個數字花了1小時47分鐘。「雙11」的數據一再突破紀錄,體現出了公眾消費熱情的增長,也體現出了「雙11」這個概念逐漸得到公眾廣泛接受的過程。然而,就在大多數人都在盯著各路電商發出的經營數據的時候,也有許多人注意到:越來越多的線下商家,也加入到了「雙11」營銷的行列當中,獲得了不少顧客的眷顧。我們在關注「雙11」與電商的密切關係的同時,不妨也對電商繁榮與實體零售業繁榮的關係做出更深入的思考。
過去幾年,一直有部分輿論認為,「雙11」熱鬧的同時,實體零售業與電商行業其實是在此消彼長,電商對實體零售業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擠壓。然而,今天的局面說明,「雙11」已經從最初單純的電商促銷節,逐漸轉變成為線下商家也積极參與的「購物節」,它對傳統零售行業起到的,其實是一種滲透與浸潤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替代,更不是零和的「擠壓」或者「掏空」,實際上,更多促進了零售行業的升級,新零售是傳統零售行業的新生。
所謂的「擠壓效應」或者「替代效應」,其實只體現在電商最早的發展階段。那時,異軍突起的電商,確實對傳統零售行業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這種衝擊,其實衝擊的是傳統零售行業亟待改進的短板,比如,消費者需求與商品供給的匹配性,以及購物的便捷性等,而這實際上為傳統零售業指出了進步的方向。
回看數字經濟的崛起,這其實是一種時代的大趨勢,尤其是5G時代網路速度和容量更大之後,數字經濟必然改變社會原有的商業模式,改變包括零售在內的每一個傳統產業。擁抱數字經濟是傳統零售行業的必然出路。
其實,面對電商興起,實體零售業無需慌張,其體驗式消費、即興式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正如馬雲說過的那樣,純電商的時代很快會結束,一種結合了線上、線下、物流、數據和供應鏈等諸多因素的零售模式,將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這也是人們預期中的「新零售」行業形態。
回看「雙11」的發展過程,經過電商與實體零售業多年的「相愛相殺」,「雙11」的消費促進效益早已溢出了網購範疇,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店之間,如今已不再是涇渭分明的對手,而更多的是互相融合、互相合作、共贏的「隊友」。這兩年,線上線下的聯動已是主流。「雙11」期間,各大線下商場也會加入打折行列。不只是優惠,很多百貨、超市、家居、汽車、酒類行業,紛紛藉機推出新品,這是一年當中商家最大的展示舞台和增長機會,普通人對「雙11」的印象,也由「網購打折」不斷向「購物嘉年華」的方向演進。
其實,不只是「雙11」,以今年「618」數據為例,全國共有70多個新零售商圈同步參與了這一活動,直接帶動了45%的線下消費筆數增長和30%的客流增長,從今年的「雙11」數據來看,今年的線下帶動力更強。高德地圖發佈的報告顯示,「雙11」期間在國內20座重點商業城市全天擁堵指數預測及對比中,除哈爾濱外,其他城市高峰時段的擁堵延時指數都較平時周末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重慶、西安、武漢提升幅度都在10%以上,重慶和西安的增幅更是達到17%。
另外,據《2019年中國數字消費者趨勢報告》顯示,近年來,線上渠道與實體渠道之間的界限不斷模糊。目前超過80%的消費者已經通過全渠道進行購買決策。
這些數據說明,經過最初的擠壓和替代之後,線上線下已經到了深度融合階段,實際上是促進了實體零售行業的繁榮。也正因如此,這兩年將互聯網新經濟與實體經濟、電商與傳統零售行業簡單對立起來的聲音明顯越來越小,不再是輿論主流。
更為重要的是,「雙11」所帶來的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移動支付等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都讓實體零售業享受到了巨大的溢出效應。可以說,現在傳統零售業與互聯網技術融合之後的新零售,促進了實體零售業的繁榮,因此,電商繁榮與實體零售業的繁榮並不是對立關係。
當然,客觀地說,並不是說電商完全不會再擠壓實體零售業,但我們釐清數字經濟已經來臨的時代大背景之後,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電商繁榮促進了積極改變的實體零售企業的繁榮,給傳統零售業一個全新的生命周期,對於墨守成規、固步自封的實體零售企業而言,深度融合可能意味著淘汰,但電商更高效地刺激了線下零售的優勝劣汰,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盤和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11月1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