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綜合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財經新聞 > 北京新浪網

              外盤頭條:巴菲特尋求美聯儲批准 增持美銀股份超10%

              北京新浪網 (2019-10-16 05:36)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全球財經媒體昨夜今晨共同關注的頭條新聞主要有:

              1、巴菲特向美聯儲尋求批准 將增持美國銀行股份超過10%

              2、聯儲貼現率決策內部分歧加劇 對立雙方接近「五五開」

              3、高盛CEO:Apple Card是「有史以來最成功信用卡發行」

              4、美聯儲5400億美元「擴表」 分析師警告:市場可能吃不消

              5、投行業務「黑馬」突起 銀行RMBS交易半年獲利10億美元

              6、鄧普頓基金明星經理失手 旗艦債基三個月虧30億美元

                巴菲特向美聯儲尋求批准 將增持美國銀行股份超過10%

                「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正在尋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批准,有可能將其在美國銀行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0%以上。

                監管機構提供的一份申請複印件顯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近幾周向美聯儲提交了一份申請,做出了各種保證表明公司將被動地投資於這家銀行。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巴菲特簽署的文件中寫道,「根據對收購美國銀行普通股所帶來的投資機會的評估,可能會決定額外購買該行普通股」,但沒有具體說明可能會購買多少股份。

                2011年華爾街各大銀行深陷金融危機泥潭,巴菲特與美國銀行達成協議,向後者投資50億美元購買後者的優先股和認股權證,這在該行面臨次貸危機相關損失之際提振了投資者對該行的信心。2017年,這位億萬富翁投資者將優先股換成了價值160多億美元的普通股,「躺賺」130億美元。

                美國銀行目前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第二大股票投資對象,僅次於蘋果公司。

                美聯儲貼現率決策內部分歧加劇 對立雙方接近「五五開」

                美聯儲12家地區性銀行中有5家的董事於上月投票支持降低貼現率,其餘7家則希望維持不變。當決策者們在辯論進一步需要降息的程度時,這突顯了美國中央銀行內部的分化。

                美聯儲在華盛頓發佈貼現利率會議紀要。明尼阿波利斯,芝加哥,達拉斯和舊金山的區域聯儲銀行董事希望將貼現率降低25個基點至2.5%;聖路易斯聯儲的董事們支持將貼現率更進一步下調至2.25%;「美聯儲地區銀行的董事們仍對經濟狀況保持樂觀,儘管許多董事對經濟前景更為謹慎」。

                亞特蘭大聯儲和里士滿聯儲等則要求美聯儲按兵不動。在穩定的就業增長和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情況下,消費者支出持續增長,但董事們也看到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全球經濟增長疲軟給美國經濟前景帶來風險。

                高盛CEO:Apple Card是「有史以來最成功信用卡發行」

                高盛(Goldman Sachs )首席執行官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表示,該集團推出Apple Card信用卡之舉「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信用卡發行」。

                所羅門在周二的財報電話會議開始時向投資者提供了有關該集團各項新舉措的最新情況。

                「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我們已經在Marcus平台上籌集了550億美元的存款,產生了50億美元的貸款,打造了一個新的信用卡平台,並推出了Apple Card信用卡,」所羅門說。「我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信用卡發行。」

                Apple Card是高盛集團與蘋果合作推出的。所羅門繼續談到這個話題時表示:「自8月份以來,我們很高興看到消費者對這款產品的高需求。從運營和風險的角度來看,我們順利地處理了資金流入問題,沒有違反我們的信貸承銷標準。」

                美聯儲5400億美元「擴表」 分析師警告:市場可能吃不消

                美聯儲在近日宣布擴張資產負債表,計劃自10月15日起通過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短期美國國債,將貨幣供應量維持在等同或高於今年9月初的水平,該行動將持續到明年第二季度。此輪總計高達5400億美元的短期國債購買計劃也引起了分析師們的擔憂。

                美國銀行策略師在報告中稱,如果事實證明美聯儲購買國庫券的計劃開展得過猛,最終可能會逼迫貨幣市場基金從國庫券市場轉移到回購或其他短端資產。

                美聯儲擬每月購買600億美元國庫券以提高儲備金規模,也有可能貨幣市場利率跌得太多,最終迫使基金進入隔夜逆回購工具,這將導致準備金回籠,並「與美聯儲初衷相悖」。

                FTN策略師Jim Vogel在研報中指出,交易員「仍在處理美聯儲在國庫券市場上的新回購公告」,「國債市場可能沒有時間來適應又3個月期的債務管理計劃了」,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 美聯儲將累積購買15%的未到期國庫券,快於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的必要速度。

                投行業務「黑馬」突起 銀行RMBS交易半年獲利10億美元

                數據顯示,全球銀行業在2019年上半年通過交易聯邦政府支持的美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RMBS)獲利10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五倍。業內人士稱,這是近年來投行業務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今年轉向較為溫和的利率政策,導致投資者對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吉利美(Gi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發行的打包房屋貸款需求激增。交易這些證券的銀行,在所謂的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業務上,既從交易傭金的增加中獲利,也在證券賬麵價值上有所增值。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十多年後,交易出現了繁榮,造成這一局面的部分原因是,銀行打包出售給不知情投資者的與美國住房貸款相關的高風險債券價值大幅縮水。機構RMBS被認為比2007年播下所謂次貸危機種子的次貸池更安全,並且質量更高。

                研究機構Coalition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銀行通過機構RMBS獲得的收入僅為2億美元,而今年為10億美元。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毫無疑問,這是今年市場突然殺出的「黑馬」。」消息人士補充稱,摩根大通、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認為是最大的贏家,美國銀行和瑞士信貸也從中獲利。該消息人士稱,摩根大通在2019年可能從機構RMBS交易中獲利最多5億美元。

                鄧普頓基金明星經理失手 旗艦債基三個月虧30億美元

                富蘭克林鄧普頓的旗艦全球債券基金(Global Bond Fund)在第三季度虧損30億美元,因前幾筆最大的投資中有兩項蒙受虧損。

                根據公告,截至9月份三個月,明星投資人邁克-哈森泰博(Michael Hasenstab)管理的這支基金的資產凈值從330億美元縮水到300億美元。

                這支基金大量投資於阿根廷本幣債券,相關債券8月份出現了違約。另外,美債收益率跌至三年低點的時候,該基金還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空頭頭寸。

                以反向交易聞名的Hasenstab管理超過1000億美元資產,這不是他第一次失手。但兩筆押注同時表現欠佳還是很少見。晨星公司在8月表示,儘管接二連三傳出壞消息,但因Hasenstab做出成功押注的長期紀錄良好,仍將維持其基金的最高分析師評級不變。

                彭博數據顯示,該基金過去三年回報率為2.4%。Hasenstab一直認為,美國的經濟力道將降低目前低收益率債券的吸引力,特別是如果消費者價格開始上漲的話。他還像其他許多投資者一樣預測,前阿根廷總統Mauricio Macri今年將贏得連任,並將繼續實施旨在減少預算赤字和穩定匯率的政策。

                鄧普頓全球債券基金今年以來的表現落後80%以上的同業,虧損1%,美國國債同期回報率約為7%。

              上一則:周二(10月15日)紐約尾盤,CME比特幣期貨BTC主力合...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