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綜合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華人新聞 > 北京新浪網

              美聯儲如約二次降息,特朗普為何還不滿意?

              北京新浪網 (2019-09-22 12:52)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美聯儲如約二次降息,特朗普為何還不滿意?

              我們不能簡單地糾結中央銀行是否獨立的問題,而必須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即貨幣政策不是萬靈藥。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圖/視覺中國

               

              自上周五歐洲中央銀行(歐央行)在一片爭議聲中將存款利率從-0.4%削減到-0.5%以後,市場都在等待美聯儲的行動。而今,靴子終於落地,當地時間9月18日,美聯儲啟動了年內第二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區間下調25個基點至1.75%-2.00%。

               

              美聯儲降息更多是象徵性回應

               

              眾所周知,降息是美聯儲為應對經濟放緩而採取的行動。但綜合考慮此次降息幅度不大、美聯儲相關聲明對貿易戰的擔憂,以及降息並非全票通過等幾項因素,不難推斷出,此次降息並不是完全針對美國國內的經濟下行風險,而更多指向其他外部風險,如貿易戰、歐洲以及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的增長減速。 

               

              實際上,迄今為止,美國經濟下行風險到底有多大?相關數據傳達出的諸般信號並不清晰。

               

              一方面,美國就業市場強勁,消費者支出旺盛,美聯儲預測美國經濟將在今年增長2.2%,比6月份的預測值更加樂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的數據也表明,在2019年第二季度整個OECD地區經濟增長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相比英國、德國,美國的下滑速度較為輕微,而且屬於G7國家中年化增長率最高的國家。 

               

              另一方面,美國出口和企業投資數據不佳,尤其是製造業出現了三年以來的首次萎縮。8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下滑了2.1%,至49.1,這是2016年8月以來該指標首次低於50,也是2016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

               

              不一致的經濟信號導致了美聯儲投票成員意見的不一致,此次降息更多像是一種對外部呼聲的姿態性、象徵性回應。 

               

              央行獨立性成關注熱點

               

              耐人尋味地是,美聯儲降息消息宣布后僅僅25分鐘,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推特上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大加抨擊,聲稱其「沒有勇氣,沒有理性,沒有遠見,是一個糟糕的溝通者」。

               

              有好事者曾經統計過,自美聯儲上次會議(7月31日)至今,特朗普在推特上對美聯儲進行批評並呼籲更大幅度降息的次數已經高達43次。顯然,總統對美聯儲這次降息的幅度遠遠稱不上滿意。

               

              特朗普射向美聯儲的炮火如此猛烈,某種程度上甚至喧賓奪主,分散了人們對真實經濟狀況的討論。好處在於,其使得中央銀行獨立性這個原本只在小圈子內被關注的問題,在更大範圍內被討論,這可能是比一兩次利率調整更為深刻的議題。 

               

              以往,央行獨立性,至少在學術上似乎不容質疑,把利率決定權交給技術官僚而非政治家,使貨幣政策不受政治因素影響,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白宮官員也盡量避免直接評論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決定。

               

              然而,特朗普對美聯儲獨立性觀念的完全無視讓人們大跌眼鏡。其實他「吾道不孤」。自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越來越多的政治家開始對央行貨幣政策進行公開評論。除特朗普之外,近期最引人注意的是德國政治家及媒體對歐央行持續推進負利率政策的強烈反對,甚至指責歐央行正在吸干儲蓄,破壞整個金融體系。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央銀行保持獨立性的難度似乎越來越大了。 

               

              正所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2008年全球經濟面臨崩塌的關鍵時刻,以美聯儲為代表的中央銀行通過大幅降低利率、實行量化寬鬆等措施,引導經濟走出泥沼,因而被視為是功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聲譽。然而,一旦經濟復甦幅度乏力,甚至處於下行懸崖的邊緣,中央銀行自然也成為「替罪羊」的首選。此時,所謂獨立性、不干預,自然被輕易拋之腦後了。

               

              話說回來,這世界上真的存在完全獨立的貨幣政策和完全不受政治因素影響的中央銀行嗎? 

               

              答案恐怕並非如此。獨立決策的中央銀行也難免會犯錯。我們不能簡單地糾結中央銀行是否獨立的問題,而必須在以下方面達成共識,即貨幣政策不是萬靈藥。缺乏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的配合,貨幣政策不僅可能無用,甚至可能引發新問題。把所有壓力都推到央行身上,是一種十分危險而不智的行為。

               

              「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田輝(經濟學者)

               

              編輯:李冰冰   校對:危卓

               

               

              上一則:塞外張家口:「古道+」模式帶動區域旅遊發展
              下一則:《柯林斯詞典》發年度熱詞榜:「氣候罷工」入列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