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華人新聞 > 北京新浪網

              對症焦慮 中國長短相濟「穩預期」

              北京新浪網 (2019-08-18 16:03)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對症焦慮 中國長短相濟「穩預期」

                (經濟觀察)對症焦慮 中國長短相濟「穩預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 龐無忌)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房住不炒」,並且首次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在當月工業、消費、投資等多項核心指標增速走緩,宏觀經濟承壓,房地產市場博弈加劇的背景下,這一表態不啻為一劑「預期穩定劑」,蠢蠢欲動的房價再次走向穩定區間。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時值中國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部署提出一年。面對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焦慮,如針對房地產市場這般,階段性派發「定心丸」已是中國宏觀調控常態。穩預期儘管排在「六穩」最末,但卻並未被決策層忽視,反而被不少人視為「六穩」達成的關鍵所在。

                預期是對未來情況的估計。人們根據預期來選擇行為,而人們的行為選擇最終決定了社會與經濟績效。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政策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會因預期而改變,更為重要的是,預期具有自我實現機制,良好的預期往往會帶來良性結果,反之亦然。

                穩預期靠的是政策定力所釋放的明確信號。

                以房地產領域的預期管理為例,過去,每每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之時,房地產便被用於刺激內需。短期穩增長效果的達成卻潛伏著著房價大漲、金融風險累積等隱患。但此次面對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國內生產需求走弱,中國經濟發展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等嚴峻形勢,房地產政策基調依然維持不變,宏觀政策定力彰顯無疑。

                萬科集團董事長郁亮表示,中央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使得房地產行業發展獲得了一個真正健康穩定、可預測的市場環境。行業政策的穩定和可預測對企業來說是最好的消息,企業可以據此做一些長期的規劃以及相應的安排。

                再如貨幣政策,從今年年初開始,全球央行不斷開啟降息模式,先後有20多個國家或地區選擇降息。其中,美聯儲在7月31日宣布降息25個基點,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在全球掀起的新一輪降息潮中,中國明確,貨幣政策「以我為主」保持定力,不搞「大水漫灌」。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劍平此前表示,「六穩」歸根結底還是穩定預期,只有把實體經濟的後顧之憂穩定住,才有更多時間關注科技和創新。貨幣政策是為了實體經濟服務的,最好的貨幣政策應是平穩預期。

                穩預期還需要及時回應市場關切。

                針對民營經濟已完成任務需逐漸離場的「民營經濟離場論」、曲解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公私合營」等論調,過去兩年,中國官方連續兩次派出「定心丸」,以消弭民營企業家的投資焦慮。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完全吃下定心丸、讓他們安心謀發展。與此同時,金融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資料圖:納稅人辦理業務。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另一個關鍵「定心丸」是減稅降費。從今年1月1日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正式實施,再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一系列減稅降費不僅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還緩解了不少新中產階層的焦慮情緒。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2萬億減稅降費目標已實現近六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穩預期已成如今穩增長的重要前提。只有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消除雜音雜訊,才能引導好具有基礎性的社會心理預期變化,避免市場出現誤判,有效提振市場信心。

                穩預期不僅需要階段性的「定心丸」,更需要中長期「穩定的政策」。

                以「改革的不變」來應對外部環境、經濟社會之變,才能持續為市場主體注入信心。

                王一鳴表示,穩預期,最根本的在於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才能提振市場主體信心。這就要求加快對穩預期有重要影響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並讓改革舉措真正落地。

                姜超認為,穩預期的關鍵,還在於保持經濟政策的連貫性與一致性,對於有利於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政策要堅決貫徹。(完)

              上一則:塞外張家口:「古道+」模式帶動區域旅遊發展
              下一則:登錄交通部官方微信可免費申辦ETC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