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 「馬背課堂」 這最後一課讓人難捨又驚喜
北京新浪網 (2019-08-15 06:42)
再見了,「馬背課堂」 這最後一課讓人難捨又驚喜

山路彎彎,馬蹄聲聲。一群年輕的學子牽著馬匹,深一腳,淺一腳,行走在山與山之間……這一走,便是五年多。
2014年,貴州省鎮寧縣八河村,來了一群揚州大學的志願支教老師。為了克服山路崎嶇,志願者們用馬匹將一批批教學器材搬上山,大家親切地把支教活動稱為「馬背課堂」。今年8月初,「馬背課堂」再次來到山區開展教學。這一次,志願者們發現,蜿蜒的水泥路從山腳延伸到林莽深處。隊長李若牽著那匹熟悉的棗紅馬,這次是這個「老夥計」最後一次馱著教具進山,「馬背課堂」將結束歷史使命…… 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通訊員 張運 受訪者供圖
歷時5年的「馬背課堂」
心靈的震撼:大山深處的孩子讓人心疼
2014年4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揚州大學支教團隊走進了貴州省鎮寧縣八河村的村小。這裏坐落在高原的崇山峻岭間,幾年前,不少寨子幾乎與世隔絕,馬匹便是他們通往山外的主要交通工具。
年輕的教師們來到了村小,雖然早已給自己「打了預防針」,但眼前的情景還是讓他們驚呆了:教室是用竹片圍成的,上無片瓦,一塊斑駁的石棉瓦就是教室的大門。
大山裡教室和老師都是十分緊缺的,有些村小隻有一兩名老師,兩三個年級的學生們緊巴巴地共用著一個教室。大部分班級只能上語文和數學兩門課,同齡孩子們都能接觸的科技文藝、審美教育、心理健康等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教學內容,在這裏幾乎都是空白。
「寨子里大部分教師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了。受制於知識結構、教育理念和精力,不少學校根本沒法開設其他課程。」當地牛田小學校長馬龍舟感慨道。
「冰淇淋為什麼是涼的」、「長城是建在雲朵上的嗎」、「城市的高樓比眼前的大山還高嗎」……孩子們眨巴著好奇的大眼睛詢問遠道而來的老師們,他們稚嫩而天馬行空的問題也讓年輕的老師們陷入了沉思。
回憶第一次走進大山裡小學的場景,第一屆支教團團長陳晟告訴紫牛新聞記者:「這裏的孩子大部分從未走出過大山。他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僅僅來自課本和老師的描述。孩子們的問題,讓我們心酸,也讓大夥堅定了來這裏教學的想法!」
開課了:哥哥姐姐為山裡孩子打開眼界
2014年6月,第一批揚州大學的志願者們,開始在這裏駐紮,為了給孩子們拓展教學,建起流動的「第二課堂」。
志願者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山下把一批批教學器材搬上山。山區里交通不便,從山下到村小,有六個小時的荒山野路,而且山路崎嶇,只能用馬匹把這些器材背上去。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租用山民的馬匹,後來得知是我們的公益行為,家長們便自發組織起來,輪流送我們上山。」志願者陳晨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就這樣,指南針、風向儀、靜電發生器、電腦、投影儀、多媒體……都上山了。這裏山路極其難走,有好幾次,志願者們幾乎是貼著山崖邊緣往上走,腳下就是萬丈深淵,十分危險。「但看到孩子求知的眼神,感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馬背上的第二課堂」就這樣組建了起來,而這條路,一走就是5年。揚大的志願者換了一批又一批,學長離開,學弟學妹頂上。
志願者們還發動遠在揚州的老師同學,大家通過義賣、義演甚至是撿廢品等方式籌集支教費用。團隊還聯繫愛心人士為孩子們捐贈物資,當愛心人士把助學金髮放到學生手中時,卻有幾名學生捧著助學金,用顫抖的聲音說:「老師,這個錢交給您,幫我們買一些課外書吧。」
孩子們稚嫩而清澈的聲音,讓在場的所有人淚奔。
志願者的到來,給山裡的孩子們帶來了新的知識,從音樂體育到天文地理,再到生活常識,新鮮的課程內容,讓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300多志願者,4000餘課時……
「為什麼大家能堅持下去,不怕艱苦,不怕危險?因為當地的孩子太需要我們了,他們應該和其他孩子一樣,了解外面的世界。」志願者李文慧對紫牛新聞記者說,幾乎每一次上山前,總會有孩子提前迎接、等候他們,這讓志願者特別感動。
志願者陳晨也說:「家長的淳樸和熱情,期盼和真誠,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多麼有意義,甚至神聖,也感覺到所做的還遠遠不夠。」
「僻遠的山村裡,孩子走不出去,外面的老師不願意來這學校上課,與教學物資匱乏相比,師資短板的問題更加嚴重。」志願者陳晟回憶起五年前的場景,至今仍感慨不已。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補嵌外,我們更注重完善當地的教育體系。」指導教師劉斯文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志願者們與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合作,開發了「創藝家」心理診聊課程,解決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問題,團隊與當地教育部門組建了「笙歌跳月」舞蹈團等文藝社團,開展基礎性非遺文化教學。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2014年至今,「馬背上的第二課堂」累計開展素質拓展教學4000餘課時,為當地6所少數民族村小籌集了140餘萬元公益物資,援建了教學樓、運動場、圖書室等一大批教學基礎設施。為山區輸送了300多名志願者,其中40餘名長期駐守支教一線。
2018年5月,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給團隊寫信,點讚他們在脫貧攻堅中的公益堅守。
「最後一課」
和孩子們一起
繪製「夢想與希望」
5年多時間里,一撥一撥志願者給孩子們輸送去知識,也一點點地見證了這個閉塞小山村的發展。
今年五月,一陣清脆的鞭炮聲打破了木廠小學的寧靜,這是位於黔南山區最深處的一所苗寨村小。如今,這個寨子里的第一座教學樓拔地而起——三年前,這裏不少孩子還擠在竹棚里上課。與教學樓的落成相對應的是,山區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連這最偏遠的寨子也通上了水泥路。從9月份開始,木廠小學將迎來三名新教師,學校已經可以自行開設所有課程。
交通的便利,帶來了產業的發展,教育的進步。現在,已經可以驅車一直到達村小門口,「馬背課堂」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這個暑期,志願者們將給孩子們上馬背課堂的「最後一課」,小老師們依舊選擇馬背作為載體。棗紅馬輕快地走在平坦的水泥路面上時,志願者們撫摸著這個「老夥計」,百感交集,淚流滿面。
「最後一課」上,志願者們開設的主題是「夢想與希望」。支教老師們以「手繪夢想」的形式,引導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並將五年來記載的當地圖片影像製作成小電影,向孩子們生動展示山鄉巨變。講著講著,看著看著,小老師們又流淚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從2018年開始,揚州大學與當地教育部門合作,陸續資助山區教師到江蘇等教育發達省份「充電賦能」,並結合當地的「扶貧攻堅」夜校,系統地交流傳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教育脫貧是一個長期過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項目指導教師劉斯文親眼見證了當地的變化。他說,儘管「馬背課堂」已經成為歷史,但揚州大學支教團隊還會繼續來到這裏幫助山區的孩子們。
其他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