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客戶服務|新浪網
新浪新聞中心
  • 首頁
  • 即時
  • 政治
  • 社會
  • 娛樂
  • 國際
  • 兩岸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體育
  • 財經
  • 氣象
  • 熱門
  • 回顧2020
  • 最新雜誌
華人新聞 > 北京新浪網

台籍教師陳亞妏的大陸「奇幻旅程」

北京新浪網 (2019-07-02 13:18)
分享| 分享至新浪微博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twitter

原標題:台籍教師陳亞妏的大陸「奇幻旅程」

  中新社福州7月2日電 題:台籍教師陳亞妏的大陸「奇幻旅程」

  中新社記者 龍敏

  從近兩千萬名在閩青年中「脫穎而出」,獲頒第十六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的台籍教師陳亞妏坦言,「登陸」對於自己而言就是一段「奇幻旅程」。

  2017年的一天,在台灣教書的陳亞妏正在陪班上孩子們午睡,迷迷糊糊間接到的一通電話讓她了解了大陸面向台灣青年的友善政策。這一通電話也讓她陷入了思考,「到底是待到領退休俸,還是離開舒適圈,轉戰大陸拓展視野?」

  當陳亞妏猶豫不定的時候,她收到了來自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的參訪邀請函。那時,她想,「行!我就來親眼實證一下。」

  正是通過這次參訪,陳亞妏感受到平潭的誠意,也發現平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區域。平潭位於福建省東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近年來,平潭正加快建設國際旅遊島以及兩岸共同家園。

  陳亞妏認為,越是經濟蓬勃發展的區域,學前教育重要性就越來越凸顯。返回台灣后,她毅然辭掉台灣公辦幼兒園教職,來平潭的公辦幼兒園任教。

  在平潭,這位生於1990年的台灣老師遭遇了兩岸教育理念的「大碰撞」。陳亞妏說,台灣的教育經驗有許多無法照搬來大陸。因為大陸在經費、學校規模、學生人數等方面都遠超台灣。「這些硬性條件的變化對我來說,有種像是從小公司跳槽到大公司的感覺。」

  親身感受到兩岸教育的明顯差異后,陳亞妏也明白了作為台籍教師有推動閩台學前教育融合發展的責任。2017年9月,陳亞妏申請創辦了融合試驗班,運用台灣幼教經驗和對兩岸學前教育融合發展的思考,親自帶班陪伴3-6歲兒童的成長。

  然而,創新總是伴隨著挫折。因為文化差異,陳亞妏與平潭當地家長之間,對於幼兒教育的想法有諸多不同,彼此不習慣對方的方法和方式,甚至無法互相理解。她記得,融合試驗班開設半年的時候,她終於忍不住哭了,「好艱辛!」

  哭完之後,陳亞妏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裡,以及如何著手去改善。

  短暫的挫折讓陳亞妏逐漸明白,融合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男女雙方不能一見面就談婚論嫁一樣,我們必須先好好地認識彼此。」

  陳亞妏開始調整融合試驗班的步調,先從展示台式課程開始;邀請親子共讀,還舉辦成果展,讓家長能夠近距離地接觸觀看到教學現場;課程活動也藉由家長們提供的資源協助開始走向本地化主題。在這樣的過程裏面,平潭本地家長逐漸感受到孩子們的成長,從而理解支持老師的教育理念。陳亞妏說,「互相的認識和理解,就從這些一點一滴、潤物無聲的細節中開始了。」

  發生於2018年5月的車禍,更讓陳亞妏感受到平潭「溫度」。這期間,融合試驗班的家長們自發排班,每天輪流給她送餐、到醫院陪伴。陳亞妏說,「這些事情讓我非常感動,也感覺很不好意思,但是我們之間的感情,也變得更加深厚。」

  自「登陸」到如今,已經有兩年時間。陳亞妏說,回頭看看,這段「奇幻旅程」要感謝當初的那一通電話,讓自己原本可以預見的事業和人生在大陸有了另一種可能。

  因此,陳亞妏建議台灣青年勇於跳出舒適圈「登陸」尋找廣闊新機遇。她說,對於台灣青年來說,「登陸」的價值和意義,只有真正來到這裏,才能切身感受到。(完)

上一則:塞外張家口:「古道+」模式帶動區域旅遊發展
下一則:王一泓︱伏爾泰為何輾轉難眠:藏身滬上的盧梭手稿
北美新浪網 | 北京新浪網 | 香港新浪網 | SINA.com | SINA English
意見信箱 | 關於新浪 | 新浪新聞室 | 隱私權政策 | 聲明啟事
Copyright © 1996- S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繼續閱讀,視同您同意我們隱私條款。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 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Cookie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