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4年坐實 原發審委員或捲入康美300億財務造假案
北京新浪網 (2019-06-14 22:53)
獨家||舉報四年終坐實 原發審委員或捲入康美葯業300億驚天財務「造假」案
來源:叩叩財訊
注:此文首發於 2019年5月1日
導讀:此次康美葯業自爆財務問題並非自願,而是因早前被證監會立案后,被要求先進行一輪內部整改自查,隨著監管層調查的深入,康美葯業上市多年來所積累的頑疾雜苛或終將曝光。據叩叩財訊調查,有原IPO發審委及曾擬任發審委委員者更或牽扯其中,被捲入這康美葯業近300億資金的驚天財務造假案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被市場質疑多年的康美葯業財務造假案終於正式被掀起了蓋頭,雖然對於這家市值曾達到千億的白馬股財務問題,市場早有預期,但那曾經華麗錦袍之下所隱藏的污垢泥蟲即將大白於世時,卻依然讓人震驚。
4月29日晚間,康美葯業披露2018年年報,其2018年營收193.56億元,同比增長10.11%;實現凈利潤11.35億,同比下滑47.20%。
與年報一起披露的還有一份《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公告》(下稱《更正公告》),康美葯業直言通過自查后,對2017年財務報表進行重述,而更正的結果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2017年貨幣資金多計入299億,存貨少計入195億,也就是說早前2017年末趴在其賬上那一度高達341億的貨幣資金被憑空「消失」了近300億而修正為了42億。
早前,市場對康美葯業財務造假最大的質疑便是其「存貸雙高」的異相,隨著《更正公告》的出爐,康美葯業財務造假質疑也被坐實,而如此大金額的造假金額,更是刷新了投資者對A股市場紀錄的認知——同樣在4月29日深夜,另一家同樣以「康」字打頭的上市企業康得新亦發佈一系列公告,也揭開了其百億貨幣資金造假之謎,但這一記錄很快便被康美葯業這近300億的「虛增」資金所破。
「令人窒息的操作,這最簡單的審計程序能多出300億現金?一個小國的GDP啊!」面對康美葯業的驚天財務迷局,一位券商資深研究人士感嘆道,「多年前,想起剛入行的時候,領導就和我說別覆蓋這家公司。」
自2001年康美葯業IPO上市以來,圍繞在其身上的爭論便一直未停,尤其是近幾年來,伴隨著其業績離奇爆髮式增長的同時,財務造假之說更是喧囂塵上,其多年來的經營性現金流小於凈利潤,賬上卻擁有大量貨幣資金,更頻繁舉債,讓康美葯業的資金迷局備受外界質疑。
期間,有多人曾向監管層和媒體實名舉報康美葯業多次違法違規、虛假回購等問題,其中最為知名的則是來自於自然人劉志清對康美葯業的舉報,但至今雖然已經持續四年有餘,卻一直未有較大進展。
「這隻是冰山一角,康美葯業的問題才剛剛開始。」4月30日,一位接近於康美葯業的知情人士向叩叩財訊透露,此次康美葯業自爆財務問題並非自願,而是因早前被證監會立案后,被要求先進行一輪內部整改自查,隨著監管層調查的深入,康美葯業上市多年來所積累的頑疾雜苛或終將曝光。
據叩叩財訊獲悉,有IPO原發審委員及擬任發審委委員者更或牽扯其中,被捲入這康美葯業近300億資金的驚天財務造假案中。
1)董事長或步違法後塵

在康美葯業發佈的《更正公告》中,其對2017年的財務報表中5大資金款項進行了更正,分別為:
1、由於公司採購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確認業務款項時的會計處理存在錯誤,造成應收賬款少計6.41億元,存貨少計195.46億元,在建工程少計6.32億元;
2、由於核算賬戶資金時存在錯誤,造成貨幣資金多計299.44億元;
3、在確認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時存在錯誤,造成營業收入多計88.98億元,營業成本多計76.62億元;
4、在核算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存在錯誤,造成銷售費用少計4.97億元,財務費用少計2.28億元;
5、由於採購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確認業務款項時的會計處理存在錯誤,造成合併現金流量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目多計103億元,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項目少計1.38億元,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項目多計73.01億元,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項目少計38.22億元,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項目少計3.52億元,收到其他與籌資活動有關的現金項目多計3.6億元。
綜合下來,這些數據的差錯嚴重影響了康美葯業2017年度業績的真實性: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由原來的14.02%調整為了7.2%,基本每股收益由0.784元調整為了0.388元。而2017年度營業收入方面,康美葯業從264.77億元調整為175.79億元,調減幅度達到34%;凈利潤由41億元調整為21.5億元,調減幅度達到48%。
康美葯業的這一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在幾天前剛剛發佈實控人被刑拘消息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大智慧。
4月26日晚間,大智慧公告披露稱其控股股東及實控人張長虹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公安機關拘留,接受調查(詳見突發!大智慧實控人被刑拘,信披違規也將被判刑?他們也曾因此獲罪)。
張長虹被刑拘的原由便是在2016年被查處的大智慧財務造假案——據證監會有關調查結果顯示,大智慧2013年通過提前確認收入、虛增銷售收入、減少應計成本等方式,共計虛增利潤1.2億。
張長虹作為大智慧斯時的董事長兼實際控制人,因「虛增或者虛減利潤達到當期披露的利潤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而觸犯《刑法》中的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而被追訴刑事責任。
「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這一罪名是在2006年刑法修正時從『提供虛假財會罪』修訂而來,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發佈了《關於印發<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的通知》(公通字[2010]23號),明確規定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立案追訴標準中第(三)條規定:「虛增或者虛減利潤達到當期披露的利潤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虛增近300億貨幣資金和近20億凈利潤的康美葯業顯然觸發了相關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訴標準。
如果一旦監管層立案調查結束,認定康美葯業財務造假,那麼康美葯業的董事長兼實際控制人馬興田將很大可能步張長虹後塵,而被公案機關刑拘遭受到來自法律的制裁。
「『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雖然是單位犯罪,但與一般的單位犯罪不同,本罪實行單罰制,既僅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刑事處罰。」北京一家資深律師事務所何姓律師解釋道,該罪會根據犯罪情節的嚴重程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金。
2)原發審委員或捲入

「如此大規模的造假行為,不得不讓人懷疑這是一場窩案。」上述資深券商研究人士坦言,康美葯業的財務審計中介機構在此之前是如何審計的?是如何毫無愧疚的出具多年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
不過,在4月29日與《更正公告》同時發佈的2018年年報中,已經紙包不住火的前提下,作為與康美葯業合作近20年的會計事務所——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正中珠江」)才終於給康美葯業出具了第一份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據叩叩財訊查詢康美葯業歷年來財務審計報告顯示,正中珠江早在康美葯業IPO時便開始合作,在2001年康美葯業IPO申報稿中的(1997年-2000年)三年期報告期財務數據審核方便是正中珠江。
如果算上其IPO時的財報審核,在這20餘年的康美葯業財務審計中,共有6位來自於正中珠江的會計師對其財報審計簽字,其中,楊文蔚共簽字13次,為簽字最多的會計師,何國銓共簽字11次,吉爭雄簽字6次、張靜璃簽字5次、劉清、熊永忠、劉火旺則分別簽字一次。

目前在被康美葯業自查爆出造假涉及近300億資金謎案的2017年年報中,負責其財務審核的第一位簽字會計師便為楊文蔚。而在當年其IPO時,負責其財務審核的兩位簽字會計師則為楊文蔚與吉爭雄。

值得注意的是,吉爭雄與楊文蔚在資本審計圈中並非寂寂無聞之輩,甚至可以堪稱大佬級別,這兩位資深人士,一位曾多次擔任過證監會發審委委員,並在多家上市企業擔任獨立董事,另一位也曾入選證監會首屆大發審委候選人名單。
公開資料顯示,吉爭雄,1963年8月生 ,畢業於南京金陵科技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會計師、註冊會計師、註冊稅務師。2009年,其以正中珠江合伙人的身份成為證監會首屆創業板發審委專職委員,也是廣東證券轄區第一個專職發審委員,2010年,創業板發審委進行換屆,吉爭雄獲得連任資格,繼續出任第二屆創業板發審委委員。
而直接負責審核2017年康美葯業年報的楊文蔚,其名字則在2017年7月底出現在了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既首屆「大發審委」的80位候選人名單中。雖最終落選正式名單,但仍可見楊文蔚在審計行業的江湖地位。
正如上文所述,外界對於康美葯業財務造假的質疑並不僅僅聚集在其近一兩年的財務數據。
早在2012年《證券市場周刊》便以《康美謊言》為題直指「康美葯業在土地購買和項目建設上涉嫌造假,至少虛增了18.47 億元的資產,幾乎是公司2002-2010年9 年凈利潤的總和」。
2014年8月,一名叫劉志清的男子更是實名向證監會舉報,並詳細說明了康美葯業管理層的違法違規行為以及取得證據的途徑,其稱康美葯業存在多項違法違規行為,諸如虛假陳述、購買土地時涉嫌財務造假十多億元、廣發證券包庇康美葯業財務造假。
「康美葯業這個前期會計差錯更正也是典型的避重就輕,一是完全沒提2017年及之前的差錯;二是完全沒提2018年前三季報的差錯。」一位資深投行大佬級人物在康美葯業發佈《更正公告》后認為。
雖然如此,但冰山一角終於被揭開。
「如果一旦監管層坐實康美葯業財務造假,作為中介審計機構顯然是很難逃避責任的。」上述何姓律師坦言,中介審計機構除了將遭受來自監管層的處罰外,投資者也可以因信披違規造成的投資損失向公司以及負責審定其年報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索賠。
「『雙康』(康美葯業、康得新)的各上百億元的全方位、系統性的財務造假大案是中國資本市場近30年來最惡性的造假事件,必將成為負面典型寫入歷史!「另一位知名投行資深人士在其微博上寫道。
(完)
其他財經新聞

編輯首推





